总有人在网上扯苏南以前属于浙江,现就这个问题好好掰扯一下。

一、“浙江“的地名溯源

首先“浙”原为古水名,如同“河”指黄河,“淮”指淮河,“泗”指古泗水(如今的泗河、微山湖等)。浙水即浙江,包括皖南的新安江、浙江的桐江、富春江及钱塘江。

“浙”被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北宋的“两浙路“及后的”两浙西路“、”两浙东路“。

元朝设“江浙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区域包括清朝的江南省南部(即今天的苏南、皖南、上海)、浙江省、福建省等地。至明朝设置”两京十三布政司“方以”浙江“指代如今的浙江省,相沿至如今。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1)

浙水(新安江-桐江-富春江-钱塘江)走向

二、历史行政区划

1、吴、越争霸

从历史行政区划来看,今天江苏、浙江区域登上历史舞台要从春秋的吴、越开始。

吴国是姬姓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

越国则为姒姓诸侯国,商朝时越国封地在古雷泽,即今山东菏泽一带,再后来却逐次南移,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现浙江绍兴一带。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但最终越国为楚国所灭。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2)

吴国全盛疆域图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3)

吴、越对峙示意图

2、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长江以南的吴、越旧地以会稽郡辖属,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相沿至西汉;自汉武帝始,汉朝改以州-郡-县三级治理,东汉时会稽郡属于扬州刺史部管辖。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一分为二,分原会稽郡的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郡所辖属县: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娄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由拳(今浙江省嘉兴市) ,海盐(东汉在今平湖市),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区),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

而会稽郡仅保留钱塘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领十五县。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省东南一带)、建安郡(今福建省)、东阳郡(今浙江金华、衢州一带)。

3、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后,行政区域由州-郡-县改为郡县二级制,此时如今的苏南、浙江一带则有丹阳、毗陵、吴郡,会稽、余杭、新安、东阳,永嘉等郡,大体上丹阳、毗陵、吴郡属于如今苏南的区域。

唐朝时则设置道、府(州)、县三级管辖制,包括15道351州。唐朝设江南道,管辖范围涵盖如今的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广东等地,治所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所属州有:如今江苏的润州、常州、苏州;浙江的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睦州、处州、温州;安徽的歙州、宣州、池州;福建的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江西的信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湖北的袁州、鄂州、施州;湖南的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黔州、溪州;重庆的辰州、锦州、巫州、溱州、南州;贵州的夷州、播州、思州、费州、珍州、珜州;广东的连州。

而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江南道分为江南西道、江南东道、黔中道,部分州划到岭南道(如福建的几个州)。江南东道则包括:如今江苏的苏州、常州、润州;浙江的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睦州、处州、温州;安徽的歙州,及福建的建、泉、福、漳、汀五州。此时的南京江北属于淮南道(治所在扬州),南京江南则属润州。十四州中苏州、常州、润州属于如今的苏南区域。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4)

江南西道区域图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5)

江南东道区域图

4、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要重点说下,因为某些人推崇的吴越国就是此时期的。

吴越定都杭州(五代十国起,杭州崭露头角),历时71年,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一带,其中:苏州辖吴、晋洲、昆山、常熟、吴江等五县;福州辖闽、侯官、长乐、连江、长溪、福清、古田、永泰、闽清、永贞、宁德等十一县。也就是说江南东道里除了江苏的常州、润州,安徽的歙州,及福建的建、泉、漳、汀四州外,江南东道皆为吴越所有。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6)

吴越国辖区图

相对应的,与吴越国争锋较多的是杨吴及后续的南塘,二者在常州、苏州一带曾反复争夺。

吴国(35年)建都广陵(今扬州),称江都府;后期又增设金陵府(今南京),为西都,江都府为东都。吴国在全盛时期领有:河南道的海州、泗州、濠州;淮南道的江都府、楚州、滁州、寿州、和州、庐州、舒州、光州、黄州、蕲州;江南东道的金陵府、润州、常州、歙州;江南西道的(安徽)宣州、池州,(湖北)鄂州,(江西)江州、饶州、信州、洪州、抚州、吉州、袁州、虔州。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7)

吴国辖境图

南唐(38年)继承了吴国的领地,并向南和西面有所扩展。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灭闽国,疆域扩展到福建西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灭楚后,疆土扩大到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即被逐回。南唐所辖如下:

河南道:(江苏)海州、泗州,(安徽)濠州。

淮南道:(江苏)扬州、楚州、泰州,(安徽)滁州、和州、寿州、庐州、舒州、(河南)光州,(湖北)黄州、蕲州。

江南东道:(江苏)润州、昇州(今南京江南部分)、常州、江阴军,(福建)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安徽)歙州。

江南西道:(安徽)宣、池州,(浙江)建武军,(江西)洪州、江州、饶州、吉州、袁州、信州、抚州、筠州(江西高安)、虔州(今赣州),(湖北)鄂州。

古代苏南属于浙江(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8)

南唐辖境图

5、两宋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分宋朝全境为十五路,唐朝时的江南西道拆分为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 江南东道则改为江南东路、两浙路(后改为两浙西路、两浙东路)、福建路。

江南东路首府位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包含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江西的东北部地区。

两浙路为北宋至道三年(997)置,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南部的苏锡常镇四市和上海市,治所越州。包括14州2军:常州、苏州、润州(镇江)、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温州、处州(丽水)和江阴、顺安二军。南宋建炎南渡后,两浙路分为两浙东路与两浙西路。

(1)两浙西路治临安府,辖临安府、平江府、镇江府、湖州、常州、严州、秀州、江阴军。

(2)两浙东路治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辖越、婺、衢、明、台、处、温七府,治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

6、元

元朝设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浙行中书省),简称“江浙”或“江浙省”、江浙行省,相当于清朝的江南省南部(即今天的苏南、皖南、上海)、浙江省、福建省等地。下设:江南浙西道、浙东海右道、江东建康道、福建闽海道。

(1)江南浙西道治杭州,辖:杭州、嘉兴、平江(今苏州)、常熟、吴江、嘉定、常州、无锡、镇江、松江、建德、江阴等地。即长江以南、浙水(钱塘江)以西的区域。

(2)浙东海右道治明州(即今宁波),辖:明州、昌国州(即今舟山)、衢州、绍兴、诸暨、温州(含平阳)、处州(今丽水)。即浙水(钱塘江)以东的区域。

(3)江东建康道治集庆(即南京),辖:集庆、溧阳、宁国(今宣城)、徽州、太平(今芜湖)、池州。而饶州(今景德镇等地)、信州(今上饶等地)原属江浙行省的江东建康道,后改属江西行省了。

(4)福建闽海道也就是如今的福建了。

7、明清

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江浙行省下的江南浙西道、浙东海右道、江东建康道就被拆散重新组合了,江南浙西道里如今的上海、苏、锡、常,江东建康道里如今的南京、镇江、常州等地就和河南江北行省的安徽、江苏的江北地区合并组建成立南直隶。而江南浙西道中,如今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则与浙东海右道组合成了浙江省。

南直隶即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包括:应天府(今南京)、凤阳府(今蚌埠一带)、淮安府(今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地)、扬州府(今扬州、泰州、南通等地)、苏州府、松江府(今上海一带)、常州府、镇江府、庐州府(今合肥、六安等)、安庆府、太平府(今芜湖、当涂一带)、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广德州(今安徽广德县)。

到了清朝,南直隶又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

8、近现代

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沿袭清朝行政区划。江苏(分出去一个上海市)、安徽有点变化,浙江倒是没啥变化。

从上可以看出,唐朝的江南范围很广,后又分成了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江南东道在北宋又拆分为江南东路、两浙路和福建路。自宋朝“浙”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后,浙水成为行政区划的界河。如今的浙江也就浙西(钱塘江以西)这块与苏南有关系,是两浙西路的组成部分;到了元朝又成为江浙行省的江南浙西道。

浙江省的形成要归功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明朝将江浙行省里的江南浙西道大部分区域和浙东海右道合并,形成了浙江省如今的区域范围,又因为浙水(钱塘江-富春江-桐江)在其辖境,把“浙江(浙水)”这条江的名字赋予了这个新成立的省。

三、社会、人文的影响

从社会人文方面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人口流动,包括:秦征百越,东晋的“衣冠南渡”、北宋灭亡后北人南迁(包括杭州与开封的缘分)、明朝的洪武赶散(迁张士诚、周所属的苏州等地人民至江北)沐英镇守云南,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清末的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文化也随着人口的迁移而传播,正如春秋吴、越之民尚战,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变得文雅尚文。

受限于地域环境的阻隔,譬如长江、黄河、秦岭、淮河等,相对就形成了一个地域文化圈。相较于河南江北区域,苏南、浙西所在的太湖周边、钱塘江以西则因为平原、水乡、水运便利及长江天堑的优越地理环境,物阜民丰、世代传承,各地望族之间互通婚姻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宜居住、适宜积累的地域。再扩而广之,浙东、江西、福建等地都因为远离战乱、地形因素在某时期辉煌过,譬如宋朝的江西、福建,明朝的南直隶等。

因此你可以说浙西(甚至可以说浙江)与苏南文化相近,是吴语区,但你不能说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毕竟浙江省自明朝才出现在历史上。

综上所述,“苏南历史上属于浙江“就是个笑话,你说苏南属于浙江,我是不是可以说浙北(浙西)属于江苏?苏南和浙西可以叙叙历史,但不可以说谁归属于谁。毕竟南直隶(包括江苏、安徽、上海)、浙江都是明朝才组建的行政区划,是朱元璋的大手笔将江南浙西道划分为两部分,才有了南直隶(清初短暂的江南省)、浙江省;后来的清朝拆分南直隶、近代拆分上海才有了如今的浙江、江苏、安徽及上海。论历史关系,上海出于江苏,江苏、安徽处于南直隶,南直隶、浙江来自明朝的分解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