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怎样划分(太极拳之大架小架)(1)

太极拳之大架、小架、中架和老架、新架(下)

李新方

还有老架、新架的问题。今之学太极拳者,有崇尚老架者,有崇尚新架者,这都无可非议,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老架,什么是真正的新架。崇尚老架者,如果把太极拳发展之巅峰阶段的拳架定义为老架,直接继承前人最先进的科学成果,这当然没错;相反,如果是指在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拳架,那就是倒退了,重复前人在探索过程中已走过的路,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新架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这个新,是指新编的新,那么,历史上的新架在今天早已成为老架,今天新编的拳架若干年后也成了老架。所以新编的新,只是形式上的新,并非本质上的新,同时还要看观者的思想观念如何。尝有一位太极拳名人作学术报告,他把国编套路说成老架、传统套路,把真正传统的“五大派”说成新架、新编套路。许多听众大惑不解,问我,我说他说的也对,国编套路传世也好几十年了,他从学太极拳开始接触的就是国编,在他看来就是老架,而传统的“五大派”他是近年来才听说的,在他看来就是新架,他是新发现的,这也没错。

杨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怎样划分(太极拳之大架小架)(2)

同时,这件事也从反面证明,真正的太极拳老架就是最老而又最新,最老老在是太极拳发展的巅峰阶段之最先进的科学成果,最新新在永葆持续发展的无穷生命力,在世人看来永远都是新生事物,而新产生的事物不一定是新生事物。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最老而又最新,叫做历久弥新,《周易·系辞传》说:“日新之谓盛德”,太极拳就是日新拳,世人要想真正对太极拳有所了解,还得慢慢来,每天都会有新的认知,而在真正的太极拳研习者身上,一天会有一天的变化,越来越接近无过不及这个太极拳的本质要求。

因为要真正做到无过不及,即完全符合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也就是说,拳架要充分体现身法和用意这个太极拳之修炼内容的实质,完全符合技击与养生的客观要求,必须“先在心,后在身”(武禹襄《太极拳解》),即由心里明白到身上明白,先明白拳理拳法,而后逐步练到身上,身上明白是靠长期走架练出来的,当然还要通过打手(或曰推手)明白别人,是一个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渐至物来顺应”(武禹襄《太极拳解》),“渐至从心所欲”(王宗岳《太极拳论》),“功弥久而技弥精矣”(李亦畬《五字诀》)。

杨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怎样划分(太极拳之大架小架)(3)

因此,许多太极拳家常说:“几十年来,就练这一套拳,但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每天都有新的体会”,相对昨天和前天来说,今天练的就是新架,但在外行人看来,他练的还是那套拳,几十年了,怎么没学点新的,是不是太笨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新架,历久弥新的新。

至于有人说:“某某人把拳练走样了”,只要习练者拳艺水平有所提高,拳架的基本形态(姿势)和着势动作的外形必然随之发生改变,任何事物的内容实质发生变化,都必然会引起形式上的变化,不走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对的,不走样就不可能有进步,关键要看往哪里走,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初学阶段是形式决定内容,而在提高阶段是内容决定形式。

总之,太极拳是最小而又最大,最老而又最新,最慢而又最快,最柔而又最刚,而今之习练者大多执其一端,这当然也是一种善方便,可以叫做极拳,但都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这与所学哪个流派、哪个套路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把握好无过不及这个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规律,都是真正的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架。相反,如果把所谓大架、小架、中架,以及老架、新架等,这些形式和现象的东西当成了内容实质,则作茧自缚、削足适履和东施效颦之弊在所难免。(连载竟)

杨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怎样划分(太极拳之大架小架)(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