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沈晚报

近日,

北大一名男子接受街头采访的视频火了

视频中,

他头发凌乱,笑容腼腆,

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外加三个馒头,

说话的表达方式也很简单,

说自己不会说别的,

只想给今年高考的学子说一句

“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1)

男子不修边幅的形象,

给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这质朴的形象背后,

却隐藏着一个数学系大神!

据悉,这位大神名叫韦东奕,

他痴迷于研究数学,

高中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后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

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010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

曾获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IMO)满分、金牌第一名。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2)

韦东奕如今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北大数学系官网有关于他的简单介绍

2014年获得北大学士学位

2018年获得北大博士学位

这也意味着

他只用了八年就完成了

本硕博的全部课程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3)

2017年12月-2019年11月

韦东奕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

是一所由国家出资建设的数学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田刚

是该中心主任

中心致力于数学学科的前沿问题研究

培养新一代世界级数学家

为促进数学思想和成果的交流提供平台

中心官网文章介绍称

“韦东奕为数学中心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

拥有非常强的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

已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

发表论文十多篇

是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

就是这样一位“牛人”

在面对镜头时

显得有些腼腆和局促

当被问到“成为北大老师要多牛”时

韦东奕说没觉得自己有多牛

“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4)

韦东奕在数学上的传奇令人称道

网友纷纷称之为称为“韦神”

在一篇介绍北大数院的文章中

称他为“疯人院教主”——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北大数院。其招生代码为10001,号称“第一学府第一院系”,被誉为“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之所以被誉为“疯人院”,是指课业重、考试难度大、牛人云集。

正如该院学生所说:在北大数院,要么你有虐待别人的实力,要不你有承受别人血虐的韧性和忍耐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韦东奕,人称“韦教主”,北大的数学学神,本硕博连读,在2017年到2019年在北大读博士后,如今是北大的助理教授,研究员。

在15岁入选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集训,他在数学方面的强大,令队友、教练叹服。韦东奕创造了24道题完成了23道半的纪录,唯一没解出的那半道题目,队友更是全军覆没。

在2013年的“丘成桐数学竞赛”中,韦东奕的表现更是让考官们难忘。

在决赛中,韦东奕毫不费力地斩获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个人全能金奖以及周炜良银奖。这意味着他以一己之力,碾压了北大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科大。

江湖上流传着海外名校的“抢人”传说。哈佛给出了一系列令人心动的优待,甚至愿意为了韦东奕打破校规——只要韦东奕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然而都被他拒绝了,这位大神坚持在国内读博,后来他在北京国际数学交流中心(北大副校长田刚牵头成立的数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韦东奕入读大学后,

逐渐从竞赛界的传说,

成为了数院乃至北大的传说。

据说大一刚开学不久,

有一次习题课由韦东奕讲课,

他讲完后,

没听懂的大家请教授再讲一遍,

教授却微微一笑说:“不行,我也没听懂…”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5)

另据说有一学期,

韦东奕担任某门课的助教,

老师笑着向同学们介绍韦神

“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

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

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

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6)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7)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8)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9)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10)

韦东奕解题的许多方法都是自创的,

比标准答案还要简洁的多,

被誉为“韦方法”,

还流传有“韦东奕不等式”。

据称,

韦东奕不等式是韦东奕

玩 Jacobi 椭圆函数后得到的副产品,

那一年他上高二。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11)

2008年,

韦东奕曾经接受过齐鲁晚报的采访,

当时只有16岁的他,

已经足以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华北大捡破烂的男孩(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12)

2008年8月,山师大附中校门口,刚刚返回济南的韦东奕(红衣)在展示金牌。 记者 周青先 摄影

接受采访时,韦东奕已被北京大学数学系预录取。

他衣着朴素、沉默寡言,习惯性的动作是两只手缓慢地在空中游走,像是在构建某个模型,这是韦东奕留给记者的最初印象。

2008年7月21日(当地时间)在西班牙马德里结束的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这名16岁的山东师大附中高一男生以满分获得金牌,让人惊叹。这个被老师评价为“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究竟是怎样一个孩子?

14岁备战国际奥数赛

对于多数人来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个神秘的概念,韦东奕描述了竞赛的场景: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大的考场里,竞赛进行两天,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选手要在4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3道大题。韦东奕因6道大题全部做对而获得满分。

韦东奕的教练、山师大附中张永华老师说,竞赛时有一道难题,国家队的教练花了3个小时才做出来,而韦东奕只花了两个小时。韦东奕14岁读初二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数学天分,通过介绍被张永华老师发现,提前加入山师附中的奥数训练队训练,一年后他从初中免试直接升入山师附中。

张永华老师说,他固然是一个有着敏锐数学思维、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入选国际奥数国家队时,他经历了层层残酷的淘汰。去年10月中旬,全国联赛选出40人;今年1月中旬,奥数冬令营在哈尔滨举行,两天的考试选出30人入选集训队;从3月15日至4月2日,经过前后8次大小考试后,只剩下6人入选国家队,韦东奕以第三名的成绩拿到国际奥数竞赛的入场券。

读数学书是一种消遣

“与其他参加奥数学习的学生相比,他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张永华老师说,这也恰恰能够回答,为何在10年学生生涯中,他能持之以恒钻研数学,最终收获金牌。

韦东奕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任教于山东建筑大学,父亲是数学教授。韦东奕对数学的痴迷显然受到家庭的影响,他说,家里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浅显的或难懂的,上小学时,他就时常随手拿来读,读关于数学的书是他消遣的一种方式。

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做多少题才能拿到国际奥数竞赛金牌?韦东奕说,他真正做的题其实并不多,“想”的题却很多,能想明白的题目他就不做了。对韦东奕来说,做题或许还不是最大的满足,他说,他常常自己出题,提出问题,再长时间冥想寻找答案,一一攻破它们。

“另类”的数学才子

采访期间,韦东奕总是低着头,最常做的动作是两只手缓慢地在空中游走像是在构建某个模型。面对记者,他表现得有些寡言,常常话锋出人意料地一转,接着表述另外一件事,但发生过的事情甚至具体到日期、分钟,他都记得十分清楚。

韦东奕的妈妈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他从喜欢数学到今天获奖,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他其实是个很平凡的孩子,学习和生活上都有很多弱项,比如语文和英语科目较弱。张永华老师说,在去哈尔滨集训前,韦东奕从未使用过手机。

生活在追随潮流、时尚、个性的“90后”一代中间,韦东奕明显有些另类。韦东奕说,他从不上网玩游戏,偶尔上网也是为了找题做,也不喜欢篮球、足球,偶尔看看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在西班牙的国际奥数竞赛结束后,领队奖励他在当地旅游两天。但他说:“我不喜欢旅游,从早到晚在外面,时间长,太累了。”

多年的同学岑昊评价说,韦东弈对数学极其敏感,逻辑思维很强,但事事都爱“卡”逻辑。有同学问他数学题时,他会热心讲解,除此之外,不太主动与同学交往。

来源:齐鲁晚报、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