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话题很热: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国?
而我在国庆档即将上映的一部电影中找到了一个答案,是什么,先不说,先讲电影。
很少有一部预告片,既燃得人鸡皮疙瘩全起,看得人热血沸腾,又让人忍不住想要泪奔。
预告片其实就讲了一件事:“一秒不差”。
一秒有多长呢?放在历史岁月里,它仿佛不值一提,但如果已经等待了154年,这一秒,长还是短?
将这个“一秒不差”的故事搬上大荧幕的短片,叫《回归》。薛晓路导演是以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一重大时刻。
它和另外六部短片一起被定名为《我和我的祖国》,将在今年国庆,完成一次对祖国的献礼。
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和文牧野,七位导演,七个故事。黄渤、张译、刘涛、杜江、葛优、宋佳、刘昊然、陈飞宇,一票好演员共同演绎来这块 “电影七巧板”。
这是一次命题作文,但出题者,是翘首以盼的中国观众。
如此宏大的主题和历史,被限制在20分钟的时长里去讲述,究竟能给观众讲述一个怎样的回归故事?
“一秒都不可以错”对我而言,看预告片最大的感受,是燃。
又热血沸腾,又紧张揪心。
虽然,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那个圆满的结果。
但当你随着导演的镜头回到那个特定历史时刻,还是毫无疑问地,被影片带入回归前夕那种带着自豪与激动的紧张感之中。
预告片中,这种兴奋又紧张的情绪亦得到“高亮”——
1分48秒的镜头,交接仪式现场与香港环境镜头相得益彰,塑造出激动、紧张又热烈的氛围。
而故事题材自带的历史感,又烘托得这氛围更浓。制作是真的很不错,尤其是对各个岗位不同角色的刻画,几个镜头,就能交代出人物性格、身份,甚至是情怀,也是这些普通人脸上传递的那种情绪,真的能带着观众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
在历史的那一刻,从谈判伊始,外交上的角力就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开。预告中王洛勇饰演的外交官面对英国政府谈判代表斩钉截铁地表示,“0分0秒升起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
这一切都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还原。
在回归前夕,军乐团特意到香港去演练,中方人员突然发现:如果我们从零秒开始的话,那么我们国歌的第一个音符是在零二秒才能响起。因为指挥抬起指挥棒,乐手开始吸气,到吹出第一个音符,这中间需要的就是两秒。
对于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来说,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保证五星红旗在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升起,而这却成为了中英双方谈判最大的分歧所在。
为了这短短的2秒钟,双方斗智斗勇,进行了16轮艰苦的拉锯式谈判。
《回归》正是从不同身份的个体视角,多方面还原了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重要时刻如何确保“一秒不差”。
但作为一个电影导演,薛晓路拍的不是纪录片,而是将历史事件融入了一个故事,一个从我方外交官、仪仗队军人、香港警察到钟表师傅,努力完成一个共同的心愿——在7月1日0点0分准时升起五星红旗的故事。
一个确保香港回归“一秒不差”的故事。
预告片中的镜头,带我们一一走近了这些角色,而角色,又串联了整个历史事件。
高亚麟饰演的指挥官,铿锵有力地叮嘱仪仗队:听到国歌就升旗,一秒都不许晚!
杜江、朱一龙饰演的升旗手护旗手,庄重严肃地踏着正步迈向升旗台。
王洛勇饰演的外交官,掐着秒表喊出“起”奏响国歌。
旗手们一丝不苟地拉拽八下将国旗升到旗杆顶端。
与此同时,惠英红饰演的香港警察早已将手表调到分秒不差。
在五星红旗升起的同时,发出号令,与同僚一起换上新帽徽。
如此细腻的质感与风格,十分“薛晓路”。
这位擅用自己的视角通过影像语言描述现实的女性导演,一直以来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故事中,展现角色最真实又动人的人物弧光。
这一次,她是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进入那个恢弘历史现场。
看朱一龙杜江踢着正步,捧着国旗走向旗杆,抬手,敬礼!我泪奔了薛晓路的拿手好戏,就是选演员。
有观众说,杜江饰演的升旗手,真像当年香港媒体誉为“超级美男子”的升旗手朱涛。
但照我说,不仅是形似,更重要是神似。
《烈火英雄》中他饰演的消防英雄,那一幕让万千观众泪如雨下的吃鸡腿.gif,怎么看怎么揪心。好不容易离开火场救援,又奔赴升旗仪式现场,不同的角色,眼神里都透着同样的坚定。
为了还原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导演薛晓路直接把朱涛请来当升旗部分的总指挥和顾问,指导杜江、朱一龙等演员。
朱涛对当年升旗仪式的记忆是:“国旗旗杆的高度是八点二八米,国歌时长四十五秒,每秒国旗要上升零点一二三米,差一秒就差十二厘米,必须保证‘国歌一响国旗升,国歌一停旗到顶’。
在他的指导下,演员们除了训练走正步、升旗这些基本动作,就连下巴、仰头的角度也会被逐一纠正。
预告片里的杜江、朱一龙表现怎么样?
反正当我看着他们迈着整齐的正步整齐地走向升旗台时,那种庄严肃穆历史氛围中透出的英气勃发,真的燃到我,又带着我一起融入了历史。
注意一个细节没?升旗手们在升旗时,握住旗绳的手捏紧了又松开,呼吸也变得小心翼翼。但镜头扫过去,那眼底的坚毅叫人一见难忘,既充溢着饱满的情感,又仿佛流淌着清澈的一泓泉。
还必须说一说我深爱的两位香港老戏骨——惠英红和任达华。
镜头投向他们,也就是折射出了在那个时刻付出了大量努力的香港同胞。
一对夫妻,一个警察,一个钟表师傅,两个人在钟表店的对话,瞬间演出了《岁月神偷》般的港片神韵,惠英红饰演的女阿sir说了句,“一秒都不可以错。“
任达华演的老师傅淡定回了一句“放心,一秒不晚”。
下一个镜头,就是任达华不眠不休,一个人就组成了一支钟表精准团队。
再下一个镜头,惠英红饰演的香港警察站在回归仪式的第一线,当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警察们同时换上新帽徽,整齐划一地敬礼。
而在港岛的民居之中,任达华饰演的修表师傅正遥望升起的国旗,用手捂住胸口,眼眶闪烁。
仅凭一张脸微妙的变化,这些老戏骨就体现出表演的层次感,把内里真实的情绪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无言的感情,都交融在那块记录时间的手表里。
我最偏爱的,是这些老戏骨们自然带出的、难能可贵的烟火气。
换句话说,正是通过他们的表演,那个动人的历史时刻突然融入了港人生活的寻常巷陌之间。
钟表每走一步,角色的每个表情,都带观众见证了那段历史。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电影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重大历史事件承载的家国情怀。
就像预告里说的那样,为了这一秒,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不能再多等一秒钟了。
连接着电影和观众的,既是历史事件带来的巨大情感共鸣,也是时间。
就我而言,就回忆1997年还在上中学的自己与全家人守在电视前看交接仪式忍不住飙泪的场景。
让我的眼泪绷不住的,是预告片响起的那首《东方之珠》,这首歌选的真是好,1997年7月1日,交接仪式结束后,数百万港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东方之珠》,也是这首歌,在短时间里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一首歌,承载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时光飞逝,东方之珠依旧,歌声也依旧。
音乐是电影艺术魅力的一部分,一方面正如陈凯歌总导演说的,这部电影先是一个艺术作品。就《回归》而言,带有悬念感的情节,真实细腻的表演,充沛的情感力量,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呈现……所有元素完美结合,才构成一部艺术作品的底气。
但就像当年在电视前落泪的任达华惠英红,这一令所有中国人难以忘怀的重大时刻,又必然自带历史的磅礴气势。
也因为影片中交杂了属于人的记忆和情感,用电影艺术雕琢出的作品就更动人。
一流的电影,向来都是要用时间打磨的。
但《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电影,仅仅能用拍摄时间衡量吗?
那7个瞬间,像是被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的7个历史切片,故事身后的历史,深厚久远,那些故事顺着历史的大江大河奔流至此,融入了电影人的镜头里,就成为了这样一部向祖国献礼的电影。
在滚滚向前的时间车轮面前,一个人真是渺小,一秒钟真是短暂。
但正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创造出了这么多了不起的历史,正是新中国的每一秒,成就了今日的大中国。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国?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就在问题里?
任凭沧海桑田,有一点永恒不变: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看着预告片又突然想起:1997年,原来已经是22年那么久了呀。
真想在那一天,在电影院里,再听一听那首老歌——
“让海风吹拂了几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