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学而篇摘抄和感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学而篇摘抄和感悟(读书论语14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摘抄和感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1.关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很多学生对这句话表示出了质疑,认为应该先吃饱饭,有一个稳定的住所,才能够真正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观点,可以用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来概括说明。也可以理解成物质基础是精神世界的前提。

然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实例来证明,的的确确有很多人,把精神排在了物质的前面,不必“仓廪实”也可以“知礼节”。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甚至,还有毛主席这样为了锻炼专注力故意寻求无饱无安状态进行学习的例子。

还有个词叫废寝忘食。试想:你有没有因为某些事而废寝忘食过呢?读小说、追剧、玩游戏、刷视频等等。倘若我们可以为了这些事而忘记睡觉和吃饭,那么为什么不肯相信有些人能够为了学习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呢?

这种选择,归根结底,反映的是每个人心中对事物的排序。我们把什么摆在前面,就会做出什么选择。所以,真想学习,先看看学习在你心中的排序吧。

2.关于“敏于事而慎于言”

《里仁篇第四》24章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个“讷”,一个“慎”。话到嘴边停三秒,当然会显得迟钝,也就是木讷,轻言矫之以讷。而说出来的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说满,“不敢尽其所有余”,是谨慎。

“敏”,捷速。行缓励之以敏。于事当勉其所不足。

也就是说,仅仅有排序是不够的,我们仍然要落实于行动。因为嘴巴是会骗人的,甚至头脑也会,但身体却很诚实。所以,只有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决心,才具备说服力。

而且,不但要“做”,还要“捷速”地做,是要讲成效的。单纯地堆时间和精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的不是这种无用功。

3.关于“就有道而正焉”

这里我关注的点,在于“正”,也就是“问其是非”。问,体现的是主动性。有了主动性,自然就会把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来做,从而保证质量、效率。主动性再进一步,就到达了“求”的境界。“求”所带来的,不止是质量和效率,还体现出谦虚的态度,改变的是学者的心态。

4.关于“好学”

第7章子夏说“吾必谓之学矣”。本章孔子说“可谓好学也已”。

两者说的是学习的不同侧面,子夏说的是学习的基本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而孔子说的是态度,不是“学”的态度,而是“好学”之“好”的态度。

所以,“好学”与否,与“学好”与否,虽然互有影响,但也并不起决定影响。相反,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看到更多的是苦读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等,而且我相信,任何一门学科或技能,仅仅依靠“好学”是不足以“学好”的,因为我们总得经历瓶颈期,总得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进而有所收获。这更需要我们在“不好学”的时候,拿出坚持的勇气来。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无翼鸟学习社

jialouluodushu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