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施恩于天下的例子(颜渊篇12.18季康子患盗)(1)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注释】

▲盗:偷窃;劫掠。

▲苟:如果,假使。

▲子: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欲:欲望、私欲。

【译文】

季康子忧患鲁国盗贼猖獗,向孔子请教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果你自身做到少私寡欲,下级官员和百姓就会跟着上行下效,国家风气正了,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即使你奖赏盗窃,民众也不会进行盗窃。”

【学而思】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是指物质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

《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上位者少私寡欲,坚守正道,下位者就会争先效仿,官场风气正了,才能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才会富裕。百姓生活物质充足,才能发展精神文明,提升道德修养。当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荣辱之心,互相做到劝勉和纠正,谁还去做出格的事呢?

参读:

《为政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颜渊篇》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知识扩展】

《资治通鉴·齐纪二·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魏主问高祐曰:“何以止盗?”对曰:“昔宋均立德,猛虎渡河;卓茂行化,蝗不入境。况盗贼,人也,苟守宰得人,治化有方,止之易矣。”祐又上疏言:“今之选举,不采识治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宜停此薄艺,弃彼朽劳,唯才是举,则官方斯穆。又勋旧之臣,虽年勤可录而才非抚民者,可加之以爵赏,不宜委之以方任,所谓王者可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者也。”帝善之。

【译文】孝文帝问高祐说:“怎样才能防止盗贼?”高祐回答说:“汉明帝时宋均订立、推行德攻,就有猛虎渡河离去。汉平帝时卓茂推行教化,连蝗虫都不入境。更何况强盗也是普通人。只要郡守、县宰的选派适当,治理教化得当,那么,防止盗贼就十分容易了。”接着,高祐又上书建议说:“现在朝廷选用官吏,不是看他治理地方的政绩优劣,只是看他任期的长短,资历的深浅,这样不能说是人尽其才。应该停止这种浅薄的区别,摒弃那些没用的年资阅历,唯才是举,官吏才会清廉严正。另外,对于功勋老臣,虽然功劳资历可以承认,可没有治理安抚人民的才能,朝廷可以增加他们的爵位封赏,不应该再让他们担任地方要员,这也就是所说的,帝王可以因个人的喜好去赏赐钱财,却不可以因个人的好恶派人做官!”孝文帝认为言之有理。

《资治通鉴·唐纪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译文】丙午(二十一日),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移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街头露宿的景象。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文】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