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的地位(关帝崇拜中的财富密码)(1)

中国人供奉财神习俗由来已久,不仅逢年过节,要接财神、迎财神,日常生活中,商铺、公司、家居里,也常常供财神、拜财神,祈求财神爷保佑,财源滚滚、财运亨通。

财神掌管天下钱财,根据行业、职业、地域、信仰及信众特点的不同,财神又被分为:文财神、武财神、准财神、财帛星君、偏财神、五路财神等各种说法。

文财神为比干、范蠡;武财神为赵公明和关帝;准财神为刘海蟾;财帛星君即增福财神为李诡祖;偏财神经常是指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

其中神职神权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当属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的关圣帝君。

胡孚琛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称:“明清以来,关帝信仰已不囿于教门……关圣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职能,且法力无边。”

关帝的地位(关帝崇拜中的财富密码)(2)

财富是人们改善生活状态、提升生活质量的物质保障,也是社会发展、国富民强的基础和推动力。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财神崇拜不仅能够满足芸芸众生对追求财富的美好愿望和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积极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财富,认识财富和道德之间的关联。

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对财富与道德的关系做过精辟的阐述。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同时也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意思是,增加财富要走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俭。这样,财富便会永久充足。仁义的人发财之后会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以此修养增长自身的德行;不仁不义的人贪婪无止境,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疯狂敛财。

关帝的地位(关帝崇拜中的财富密码)(3)

中华民族将“义不负心”的关公尊为“财神”,正是遵循儒家“先义后利”、“以义取利”、“义利相济”的义利价值观,揭示出财富与道德存在的天然联系,给中华商业文明建立起堪为中流砥柱的商业道德伦理规范和价值标杆。

福建泉州通淮关岳庙有幅对联,上书: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

对联警示世人,拜关帝,求发财,一定要公平正直,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这类人才能得到关帝庇佑,所求必应。否则,心存不善,诡诈奸刁,坑蒙拐骗者,即使进了庙门三叩九拜,关帝也不会保佑。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既是养命之源,也是惹祸之根。不以正当方式得到的财富,皆为不义之财,得到也快,失去也快,而且还会种下灾祸的种子。

关帝的地位(关帝崇拜中的财富密码)(4)

关帝作为财神,不只给公平正直、恪守信义的信仰者带来财运、财富,同时也给信仰者带来了商业道德规范、商业经营智慧、以及源源不绝的商业品牌信誉。

陕西富平商人刘邦祯,素敬关帝,在湖北荆州做生意,仗义疏财,豁达谦让,每贷钱取回时总让银五两,不为多取,众皆惑而不解,他也笑而不答。又常常贷粟散财,多不取利,遇家境贫寒,无力还贷者,则焚劵免债,数以千计,因此受到世人称颂,家道富裕恒久,被誉为“邑中第一家”。

《关帝觉世真经》云:“……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为无利而不行。”

财富是人照见心灵的一面境界,以义取利,能让生活富裕无忧;见利忘义,也会让灵魂扭曲变形。

敬拜关帝,求福祈财,更要谨记关帝训诲,诚实守信、以义取利,坚守商业道德底线,才能厚德载物,种下善德的因,结下财富的果,富贵平安,长长久久。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A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