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合并感染应按温热病辨证论治,其本质为本虚标实,配合中医药辨证论治必须重视整体观念,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把握住血液病患者正虚抵抗力弱的特点,单纯使用清热解毒等祛邪方法常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祛邪不忘扶正,正盛则邪退疾病韧起病势急骤,为邪盛正衰,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直折病势;若邪减正虚,则应以扶正与祛邪并举;若邪去正亏,则当扶正为要抗生素对病原菌具有杀伤作用,但缺少对全身中毒症状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的应用则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即“菌毒并治”中医药可能在减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减缓耐药现象的发生以及降低二重感染的发生率等方面发挥着作用补益类中药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并能对抗化疗所致的粒细肋减少程度,促使造血功能恢复,间接发挥抗感染的效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血液系统疾病发烧怎么治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血液系统疾病发烧怎么治疗(血液病发热的治法)

血液系统疾病发烧怎么治疗

血液病合并感染应按温热病辨证论治,其本质为本虚标实,配合中医药辨证论治。必须重视整体观念,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把握住血液病患者正虚抵抗力弱的特点,单纯使用清热解毒等祛邪方法常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祛邪不忘扶正,正盛则邪退。疾病韧起病势急骤,为邪盛正衰,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直折病势;若邪减正虚,则应以扶正与祛邪并举;若邪去正亏,则当扶正为要。抗生素对病原菌具有杀伤作用,但缺少对全身中毒症状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的应用则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即“菌毒并治”。中医药可能在减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减缓耐药现象的发生以及降低二重感染的发生率等方面发挥着作用。补益类中药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并能对抗化疗所致的粒细肋减少程度,促使造血功能恢复,间接发挥抗感染的效用。

常用的祛邪法有如下几种:

  1.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外感风热。证见身热不恶寒或微恶寒,伴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方选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桔梗、牛蒡子、板蓝根、菊花、贯众等,咽喉肿痛明显者加山豆根、射干、马勃、黄芩等。

  2. 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热毒炽盛。证见壮热寒战,汗出热不解,痈疡疮疗,红肿热痛,大便干结,尿短赤,脉洪数或弦数。方选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常用的药物有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3. 清热定喘法

    适用于肺热喘咳。证见发热口渴,喘咳气促,咯吐黄痰,无汗或有汗,舌苔黄,脉滑数。方选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鲜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桑皮、黄芩、鱼腥草、败酱草等。

  4. 清肺解毒法

    适用于上焦头面热毒。证见面部肿痛红赤,漫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方选加味普济消毒饮。常用药物有用黄芩、黄连、连翘、元参、板蓝根、大青叶、马勃、牛蒡子、僵蚕、桔梗、升麻,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5.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下焦湿热。证见小腹急满,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脉实而数者。方选八正散加减。常用的药物为木通、萹蓄、车前子、翟麦、滑石、草梢、灯心草、栀子、黄柏、知母等。血尿明显者加大小蓟、白茅根等。

  6. 清热化湿解毒法

    适用于湿热蕴结于里。证见发热身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三仁场合葛根芩连场加减。常用药物有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生薏苡仁、白蔻仁、葛根、黄连、黄芩、白头翁、马齿苋等。

  7. 清热解毒凉血法

    适用于气血两蕃。证见壮热口渴,烦躁神昏,衄血动血,舌红而干,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物为生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知母、赤芍、玄参、丹皮、银花、白茅根、甘草等。

  8. 局部用药

    口腔粘膜糜烂者,局部可用锡类散或冰硼散;皮肤疮疡治疗可用如意金黄膏外涂;肛周疼痛外涂九华膏,咽喉疼痛可口含六神丸,也可外喷双料喉风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