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知(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1)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有哪几种?

自卑和自信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自傲和自恋往往被归为贬义。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会在“自我”前面加个形容词,比如极度的自我,恰到好处的自我,消失的自我。

当我们去形容一个人时,我们经常会给对方定性,这是一个自卑的人,这是一个自恋的人,这是一个极度自我甚至有点变态的人。

但是当我们从人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去讨论时,又会说自卑是人的常态,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是自卑的,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卑的机会。

我们还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人又是自恋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开车水平比别人高一点,也会觉得自己的贡献比别人多一些,这明显不符合客观现实。

这就让我们很迷糊,人的自我认知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心理学界对人的性格研究,最新的共识是“性格可变”,也就是人的性格是随时随刻在变化的,环境和行为在不断改变着一个人的性格。

这是时间维度上的事儿,一个人的性格随时在变化,10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觉得很多地方完全两个人了?

而在空间维度上呢?也一样,不同的环境也唤起你性格中的不同部分,为什么有些人在熟人面前开朗活泼逗比十足,而在陌生人面前又安静得像个大家闺秀,就是不同环境唤起的不同“性格”。

其实自我认知也一样,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在时间维度上,是会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小时候刚出生是最自我的,那时候觉得世界都会随着自己的心意改变,直到6-24个月期间,发现世界是世界,自己是自己。

这时候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怎么变主要看原生家庭,父母是否回应你的需求?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

这个阶段决定了你成年以后是自卑的人,自信的人,还是自恋的人,当然也有可能变成一个极度自我和自私的人。

很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答案,自卑的人往往是被否定了的人,自恋的人则是被溺爱居多的人,极度自我的人除了溺爱以外,还可能存在同理心缺失的因素。

而自信的人,则需要父母既给予关爱,又给予边界和权威,也就是让孩子的自我和边界感,同理心一起成长。

这是站在个体的视角,如果站在群体的视角,自恋其实是一种本能。

人在整个进化过程中,面临的都是不确定的世界,无处不在的危险,足够的自信才能支撑得起足够的勇气去探索世界,去冒险。

人类为什么能够走出非洲,这种本能是关键心理机制之一。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对自我认知偏高的人,才能通过冒险和挑战生存下来,也把基因传承了下来,那些比较理性和客观的人,那些对自己没信心的人基因留下来不多。

所以只要我们正常的长大成人,自恋就是一种本能。

但是本能不代表就是好事,人在复杂世界生存从来不是靠一板斧,而是靠复杂的策略体系,和自恋相对应的就是理性和思考。

自恋提供一刹那的勇气,还有跌倒后站起来的乐观心态,理性和思考提供一个人往前冲以后的每一个决策,也提供在关键时刻静下来思考一下的刹车。

从自恋到自信的转换,就是在这一次次刹那的刹车,提供了边界感。

整体社会的自恋程度,其实跟整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关系,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下,自恋程度明显比咱们东亚的儒家文化下高很多。

所以站在群体的视角,承认每个人都有自恋倾向,并且接纳它的存在,也接纳别人自恋的事实。

而站在个体视角,从自卑到自恋,中间是否能够找到自信?怎么去培养自信,就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问题了。

自卑并不是时刻都自卑,自恋也并不是时刻都自恋,这都是概率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信,去控制这些情绪的出现,让他们不至于影响你自己的每一次决策,让他们为你所用。

自卑可以成为力量,自恋可以培养乐观,就看你怎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