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1)

■图片来源:微松江

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2)

为了扎实推进松江区创全工作,进一步激发全区人民的创全热情,提升文化创意能力和文化素养,松江区举办了“创全”公益广告设计大赛、主题征文大赛、书法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涌现出许多精品力作。

在“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现场,我们首发了《2017松江区公益广告作品集》《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征文集》《人文松江诗词楹联书法作品集》三部大作,这也代表着松江近一年来创全工作的累累硕果。

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3)

今天起,我们将从《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中,选取部分优秀征文,与大家一起感受细微中的松江文明。

天马山三古成绝

文/赵丽宏

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4)

天目山如同一部曲折委婉的交响诗,自西南而东北,在浙江的大地上蜿蜒回荡,它的尾声,却在松江。松江大大小小有十余座山,它们是天目山的余脉。

在松江的山中,最有名的是佘山,很多人只闻松江有佘山,不知周围还有其他山。其实,佘山并不是松江诸山之冠,最高的山是天马山。听说天马山上有神秘景象,比如斜塔和佛光。斜塔倾斜的程度超过比萨斜塔,佛光可与峨眉山和黄山相提并论。晨昏时分,塔后会显现七彩光环,如遇雾天,云霭中会出现无数塔影环绕斜塔,古称"百塔来朝",当地人因而认此塔为塔中王者,历来心怀虔敬。

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5)

护珠宝光塔

那天登天马山,已是午后日西时,进山门拾级而上,走过一片树林,便看到了山坡上的斜塔。那形象如同一个衣衫古旧的老人,背对夕阳倾侧着身子,仿佛马上就要扑倒在地,然而却不可思议地定格在倾倒的过程中。走近斜塔,呈现在眼前的景象令我吃惊,塔座西北角被挖去一大块,塔基残缺四分之一,倾斜的古塔看上去立足不稳,摇摇欲坠,似乎大风吹来便可能倒塌。斜塔原名护珠宝光塔,建于宋代,距今八百余年,年龄比比萨斜塔还老。这座塔当初并不斜,倾斜的原因也是人祸。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在天马山赶庙会的人放鞭炮引起大火,塔上所有可燃之物都被烧成焦炭,古塔只剩下砖石骨骼。这情形如同杭州的雷峰塔。然而被烧毁的古塔没有坍,也没有歪。人们发现砌塔的砖石之间,嵌有不少唐宋古钱,于是不时有人来挖砖取钱,古塔很快被挖去一角,塔身也渐渐向东南方向倾斜。很多人都认为古塔必塌无疑,然而它却斜而不倒,任凭风吹雨打,依旧顽强地在山坡屹立。

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6)

古塔虽已破损,依旧屹立

古塔为何颓而不倒?这似乎是一个谜。当地人有一种奇妙的解释:塔不倒,是有佛手撑托。佛手何在?陪我登山的松江朋友指着古塔侧畔的一棵古树。这是一棵银杏树,树龄和古塔相近。古树主干早已枯萎,树身开裂,虬枝百结,然而古树还活着,斑驳的树皮上,又爆出青青枝叶,面古塔一侧的树根上,蹿出几株新枝,枝头绿叶葳蕤,在微风中摇荡着生命的活力。古树的枯枝伸展在空中,确实像苍老遒劲的手臂,它们都指向古塔的方向。站在古树侧后看塔,那些枯枝恰好托住了迎面倾倒的古塔,在夕阳的映照下,古树和古塔的剪影融合为一体。

把古树比作佛手,当然是松江人的奇思妙想。而古树生绿,却也是一奇。其中有什么玄妙?

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7)

国庆期间,天马山依然游人稀疏

松江人也不乏想象:古银杏一息犹存,是因为斜塔的召唤。斜塔也是一个生命体,古塔和银杏相依为命数百年,在山坡上默默守望,互相支撑,所以一个斜而不塌,一个枯而不死。古树生生不息,还有一个原因:古塔和古树之间,有一口水井,名为上清泉,井中清泉滋润了古树,使之死而复生。这是一口凿于宋代的古井,古时寺庙僧人都从井中汲水饮用,石井栏上至今仍能看到被井绳勒出的印痕。现代人早已不再饮用井水,然而虽历经百年,井中泉水依然丰盈清澈。古井废而不竭,又是天马山上一奇。松江友人引我到井前,抚摸着井栏上古人留下的印迹,探首俯视井下,但见幽深之处水波漾动,水面倒映着斑斓天光,还有我这个寻古探奇者惊愕的表情。

松江友人告诉我,这棵银杏树下,曾是古时文人骚客的聚会之处,赵子昂、倪元璐、董其昌、陈继儒、张照等人,都曾结伴在树荫下喝茶饮酒,面对着夕照塔影吟诗作画。如果古人醒来重游旧地,见到眼前的斜塔枯树,将会有何等的讶异和惊叹。而现代人面对这样的景象,看到的是曲折漫长的历史,感悟到的是深奥的生命哲理。

关于中华文明之光的优秀语段(倾听文明花开的声音)(8)

赵丽宏 | 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2年出生于上海,作家、散文家、诗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2014年被授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荣誉院士荣衔。

1983年,赵丽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等,散文集《生命草》《诗魂》《爱在人间》《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赵丽宏散文》等,报告文学集《心画》《牛顿传》等及《赵丽宏自选集》(四卷),共60余部。

此外,另有文学评论、电影文学剧本多种。《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作品另获上海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