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赵

群英竞秀论古今,史海纵横勾浮沉。身在草泽天涯路,仗剑狂歌写琴心。欢迎大家来到老赵杂货铺!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八万多人离开了奋斗多年的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整个一方面军包括一、三、五、八、九军团以及少共国际师、中央纵队等,其中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领导)和红三军团(彭德怀领导)为开路先锋位居整个队伍的左右两翼,红五军团(董振堂领导)担任后卫,其他人则在一、三和五军团中间。

一、粤军让路?

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向西进行战略转移,那么赣南和粤北便是必经之地,然而盘踞于此的“南天王”陈济棠却为红军让开了道路。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首次“围剿”的时候,粤系陈济棠就看出蒋介石借机渗透地方,铲除地方割据的险恶用心。因此,粤军虽然遵从国民政府中央号令北上江西,但从不恋战,进驻筠门岭后甚至主动与红军取得联系。双方经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粤军为红军西行放开通道,不再追击,同时红军借道粤北西行而不入粤。由于粤军在国民政府为红军布置的前两道防线中扮演主角,所以红军得以在粤军放开通道后并未遭受多大损失就顺利通过了这两道防线,并且还能把从中央苏区出发时携带的坛坛罐罐带到湘江边上。

二、湘南告急?

粤军的让路加快了红军西进的步伐,这远远超出了湖南军阀何健的预期,有利的推动了红军度过位于湘南的第三道防线。在全国反共浪潮中,湖南是唯一一个被红军攻下过省会城市的省份(彭德怀曾攻下长沙)。因此何健最初将兵力集结于湖南中北部,严防红军北上威胁湖南腹地,这就导致湘南的国军兵力匮乏。加之,粤军不但为红军西行放开道路,而且陈济棠在兵力部署上并未及时填补粤北和湘南地区。因此,红军很快冲破了国军在此仓促构建的第三道防线。至此,如梦初醒的蒋介石突然意识到红军西进不是战术动作(在以往的国共交战中,蒋介石深谙红军的声东击西战术),而是战略行动。接下来蒋介石便全力以湘江为依托,构建第四道防线,防止一方面军与位于湘鄂西的红二方面军(贺龙和肖克领导)会合。血战湘江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三、湘江鏖兵

在判明红军西进是战略行动后,蒋介石十分高兴地看到“剿匪”大业初见成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极大振奋了蒋介石。同时,蒋介石开始紧锣密鼓地湘江作战计划,务求歼灭红军于湘江、漓江以东的兴安、灌阳和全州这一三角地带。

1.蒋介石的湘江作战计划

总体而言,蒋介石的湘江作战计划十分完备,用围追堵截的方式为红军布下“天罗地网”。首先,蒋介石命令湘军和桂军承担正面堵截任务;其次,严令中央军吴奇伟部在红军北侧机动,防止红军北上;第三,命令中央军周浑元部尾随红军并逼迫红军西进;第四,命令陈济棠的粤军陈兵湘、粤边界,防止红军回头东进。整个作战计划十分完备,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侧有截击,湘、桂、粤以及中央军四路大军共40万余兵力参加此次追缴。

整个国军的湘江作战计划中唱主角的是白崇禧的桂军和何健的湘军,桂、湘两大派系分别驻守湘江南、北大门。从形势上看,湘军与桂军的布防使得红军陷于极端不利的状态。首先,红军劳师远征,而敌方以逸待劳。其次,红军在人力、武力等方面相较于敌人也无多大优势。若红军猛攻湘江防线,纵然能够渡过湘江,也必伤亡巨大。若攻湘江不克,则红军回头进入桂北或粤北地区,这一地区民防广布,红军在此尚无良好群众基础,也必然陷入危局。因此,无论如何,湘江一战形势不容乐观。

湘江战役惨到什么程度(湘江战役你所不知道的惨烈)(1)

湘江战役形势图

2.湘江防线疑云?

前文曾述,湖南军阀何健由于害怕红军折而北上,因此将湘军主力集结于湘中北部,这导致湘南地区的国军相对力量不强。即便受命于蒋介石的湘江围堵计划,对于何健而言保卫衡阳、长沙也比“围剿”红军更重要。换句话说,在驻守湘江北大门和保卫湖南腹地二者中,何健当然会毫不犹豫地侧重于后者。因此,湘军在湘江防线上集结的区域较之于实际偏北一百多公里。这样,在桂北和湘南承担围堵红军的主角就变成了桂军,那么桂军是否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蒋介石的湘江围堵计划吗?

湘江战役惨到什么程度(湘江战役你所不知道的惨烈)(2)

桂北、湘南地图

白崇禧驻守湘江南大门的总原则是防蒋甚于防共。虽然白崇禧在给蒋介石的回电中表明“遵命办理”,也在桂北的灌阳、全县和兴安之间布下重兵,但多年与蒋介石打交道的经验使白崇禧留了一手。首先,“小诸葛”派出空军侦查,发现中央军始终与红军保持约两天的形成,面对聚歼红军的大好时机中央军竟然徘徊不前,白崇禧狐疑满腹。其次,白崇禧收到其亲信从上海发出的电报,得知蒋介石“一计除三害”的阴谋,即中央军逼迫红军进入粤、桂两省,进而以“剿匪”为名进驻广东与广西。相对于湘江防线而言,白崇禧自然会侧重于保桂,尤其是防止中央军进入广西。因此,白崇禧对红军的堵截采取“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放开正面,促其早日离开桂境”的策略。

1934年11月17日,白崇禧赶往湘江防线进行部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白崇禧此行并不是布置战斗任务,而是下达撤退命令的。白崇禧先明挡在红军西进正面位于全州的国军撤退,便正面堵截,为侧面拦截,这样湘江防线的南大门就为红军轰然打开。然而,不到一周后,白崇禧就以红军攻击贺县和富川为名命灌阳和兴安的桂军再次向南收缩兵力。这样,湘江防线在桂北和湘南出现缺口,为红军顺利渡过湘江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3.红军过湘江

桂北和湘南出现的国军防守空虚局面本来有利于红军渡过湘江,红一军团的侦查科长刘忠甚至发现正面挡在红军西进途中的全州是座空城,然而红军没有马上占领全州,战机稍纵即逝,直接导致了红军渡江中的被动局面。

1934年11月28日,桂军执行白崇禧对红军“击小尾”的策略与彭德怀的三军团交火。红三军团五师伤亡巨大,师参谋长和十四团团长牺牲;三军团四师十团一日之内阵亡了两位团长(彭德怀在首任团长阵亡后再次任命团长);三军团六师十八团则在湘江之战中全军覆没。同时,湘军刘建绪迅速占领了全州城并与林彪的一军团在11月30日全线交火。一军团一师、二师的米华山和梳头岭阵地失守,二师退守的黄帝岭阵地上到处都是红军尸体,四团政委杨成武负重伤。这是一军团前所未有的惨烈战役。自身以往的野战机动优势发挥不出来,军团部甚至都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在作动员时甚至提出“生死存亡在此一站”的口号。林彪在给中共中央所发的“星夜兼程电报”中对一军团的战斗力信心出现动摇,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甚至包括总政等机构以最高权力的名义回复了措辞严厉的电报。

综上所述,湘军刘建绪部拦截红一军团,桂军侧击红三、八、九军团,中央军周浑元部尾击红五军团。血战湘江后,红军遭受巨大损失,红八军团建制被取消,少共国际师基本失去战斗力,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的86000多人减员为三万多人。无数英勇奋战的红军指战员血洒湘江,一方面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

四、红军损失严重的原因

聂荣臻元帅在谈到湘江战役时把红军损失严重的原因曾归结于敌人行动太快,而我方行动过于缓慢。在为期一周的湘江战役中,前方与后方的电报中都曾出现“火急”“十万火急”的字样,然而中央纵队仍然行动迟缓。行进队伍中有“几十个人才能抬得动的山炮、制造子弹的机床、出版刊物的印刷机、成包成捆的图书文件、整挑整挑的苏区钞票……”如此庞大的队伍绵延几十里,每天的行进速度只有20公里。因此,也曾有人评价红军长征初期是“搬家式”的前进,这些坛坛罐罐迟滞了红军的机动性,以往的轻灵多变的行军和指挥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劳师远行在对抗敌人的以逸待劳方面情势马上逆转。

87年前的湘江之战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广大红军指战员逆境中英勇奋进的精神经过岁月的沉淀逐渐变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不但使得后人对敌强我弱形势下的红军钦佩无限,更成为激励后辈不断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财富。

留言或评论即可获得与本文相关的电子书(留下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