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说到秋思,肯定绕不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甚至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确也是实至名归。
但你所不知的是,和马致远同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同样有一首经典的天净沙,题目比秋思少了一个思字,读作《天净沙·秋》。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白朴肯定是看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火了,所以就“抄袭”了一篇《天净沙·秋》。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只能说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首先白朴比马致远大24岁,其次这首《天净沙·秋》的创作时间比《天净沙·秋思》早。换句话说,如果是影响,那也是白朴影响了马致远。
读过这两首小令的读者都知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整个画面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而《天净沙·秋》中,白朴同样通过十二种景物,但却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尤其是最后两句,仅仅10个字就出现了5种色彩。作者告诉我们:生活,从来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心中的诗与远方。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小令,同样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在前三句,作者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悲秋”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最钟情的情结之一,泼墨涂鸦不胜枚举,流传千古者亦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如同刘禹锡说的那样“自古逢秋悲寂寥”。反观白朴这首小令,结尾处给人多了几分生机和开朗,一扫其他人一悲到底的俗套,大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
回到散曲本身,作者在写秋景时选词精炼,其词并不是单纯的突出秋的悲凉。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落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可谓妙不可言。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之中,是多么静谧美好的一幅画面,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前三句是现实所见,后两句却更近于作者心中所想,作者看到了悲苦的现实,但作者更看到了现实背后的诗与远方。
那么为什么马致远就是从一而终的悲,而白朴能跳脱出来,并不是断肠人在天涯。这其实和他们的人生追求有很大关系,这种追求主要是体现在求仕上。白朴是不愿意做官,在白朴 36 岁那年,有人推荐白朴做官,但是白朴看到蒙古军的种种恶行,他不愿意在元朝为官,所以他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乐土。小令中的“飞鸿”和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中的“飞鸿”一样,都暗喻作者本人。因此最后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找寻的归隐之地,是作者心中的乌托邦。
而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功名,甚至曾经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来获得官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一生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所以马致远能写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绝妙吗?简直妙极!但他也因此看不到就在不远处的那片“青山绿水“,看不到那些美丽并不萧瑟的“白草红叶黄花”。
生活,从来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心中的诗与远方。
即使夕阳西下,抬头看,你会看到——为霞尚满天。
从这点来看,窃以为白朴的这首小令比马致远的更加有正能量,且意境上丝毫不输后者,你说呢?
两首小令,你更喜欢哪句? 单选
0人 0%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0人 0%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图片/网络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