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告诉过你:资料分析是行测中性价比最高的题型?

曾经我也这样告诉大多数同学,但最近这段时间我不这样说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考试将近,对于极少数无法理解“为什么题干中有‘占比’这个词,解析中却是分析比重”的同学,在短短几天让他(or她)理解拗口的资料分析术语及灵活多遍的提问方式,

甚至各种必须要靠练才能培养出数字敏感性的各类计算技巧,有点为难他(or她)了。

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如果资料分析能好好发挥,真的又能干倒一片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利用好加以突破!毕竟,资料分析至少80%的题都是你会做的呀!

我收到一条留言,特别有感触:

羚羊老师,我发现第一次听资料分析课程时,真的好想shi,太晕了,好多知识吸收不来,整个一遍学下来,无时无刻不在受虐啊。

但是,我想考上,这资料分析必须要啃啊,坚持听完了第一遍,我又回头听了第2遍,居然发现自己都懂了,而且觉得前面的知识点真的很简单,

2012年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情况

国家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与上年比较(%)

美国

211.81

0.1

加拿大

70.83

-5.3

2011年,除美国、加拿大以外的美洲国家游客入境旅游人数约为()?

A、13.8万人次

B、23.8万人次

C、33.8万人次

D、43.8万人次

首先从“2011年”这个时间词就可以判定考查基期的值,但本题并不是直接问求某个量的基期值,而是等同于“求三个不同量(美洲市场、美国、加拿大)的基期值”,再用加减法计算。但核心原理所用公式依然只有一个:基期=现期/(1 增长率)。

所求量=2011年美洲市场-2011年美国-2011年加拿大=317.95/(1-0.7%)-211.81/(1 0.1%)-70.83/(1-5.3%)。一看到式子就又有同学被吓到,但实际上,0.7%和0.1%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极小,选项差距并不小,完全可以估算:317.95/(1-0.7%)≈317.95*(1 0.7%)≈317.95 2,211.81/(1 0.1%)≈211.81*(1-0.1%)≈211.81-0.21,70.83/(1-5.3%)≈70.83*(1 5.3%)≈70.83 3.5,所以,原式≈317.95 2-(211.81-0.21 70.83 3.5)≈33万人次。答案为C。

点拨

考试中难度大的资料分析题,表现之一就是“问法不常规,需要进一步分析”,不是平时课上分析原理时所用的常规问法,不能一眼确定其计算公式,而需要先分析才能确定思路。但在考场氛围下,尽管只是稍微费点时间分析题干,心态不够稳的同学就很容易慌,导致越读题越不记得自己读了什么。所以,作答资料分析千万不要紧张,越稳才能越快查找到所需的数据,越稳才能发现数字特点进而快速计算。

问题二:读不懂材料,太多陌生概念了。或者,读材料太费时间了。

资料分析的材料基本都是统计类材料,所以不可避免有我们生活中不会遇到的一些陌生概念,那么,这些陌生概念对正确解题的影响有多大呢?答案是0%。为什么?因为读资料分析的材料,你读的不是表面上的概念,而是其中的数量关系。只要重心放在分析数量关系,而不是逐字逐句记忆材料,你的扫读速度绝对地不会慢。

比如

【材料】 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

【数量关系】 时间是2012年,某量的数值是29.57,单位是亿人次,增长率是12%。

【材料】 2015年1-3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03155.5亿元,同比下降6%。

【数量关系】 时间是2015年1-3月,某量的数值是103155.5,单位是亿元,增长率是-6%。

【材料】

快速理解记住资料分析公式(这2个方法带你搞定80)(1)

【数量关系】 取表格中2014年11月的货物运输总量进行分析:时间2014年11月,某量的数值是39.3,单位是亿吨,同比增速是7.1%。

所以,尽管材料不同,但实际上数量关系是一样的【重点是已知“时间、某量的数值、单位、增长率”这四点】。所以,读资料分析材料时,注意要看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不要只是单句单句分析,要注意句子间的连贯性,要一次性读完一个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第一次读材料时,不一定要认识或理解某个概念,除了对“不同概念”特意用红笔画圈标注外,重点是读懂整句话表面下的数量关系(即隐含的逻辑关系),当然,也不要刻意去记这些数,只要读懂意思,明白整篇在分析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即可。

比方说上面的举例主要体现的是现期的值和增长率。下面的例子主要体现的是比重。

【材料】 亚洲市场入境人数1664.88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入境外国游客人数的61.2%。

【数量关系】某量是1664.88,单位是万人次,增长量为0,占总量的比为61.2% (确定它是一个部分量)

【材料】 2015年2月,全国每百万件快递业务中,有效申诉量为23.4件。

【数量关系】时间是2015年2月,某量A的值是100,单位是万件,其中某量B的值是23.4,占总量的比为23.4%。

点拨

(1)读材料时,整段材料中“连续表述”的类似的数量关系可以快速扫过,红笔标记“关键概念”即可。

比如这段材料:

“2015年1~3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03155.5亿元,同比下降6%。其中,中央企业收入63191.3亿元,同比下降7%。地方国有企业收入39964.2亿元,同比下降4.2%。1~3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100345.5亿元,同比下降5.1%,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下降2.9%、增长2.3%和增长7.3%。其中,中央企业成本60216.5亿元,同比下降6.4%;地方国有企业成本40129亿元,同比下降3.1%。”

整段都是在表述一种数量关系(时间、某量的值、单位、增长率),因此,扫读的时候,速度一点要快,只需要快速用红笔标注“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中央企业收入”等概念即可。当然,如果能脑海中能对几个概念有印象就尽量记几个,便于后续快速定位。

(2)当在一段材料(可能是文字类材料,也可能是表格或图形类材料)中,读到“不同的数量关系”的部分时,就要注意停顿,先理解不同,做好特殊标记。比如之前所用的两类例子,就存在明显的不同,前者的重点之一是“增长率”,后者的重点之一是“占比”。这就属于不同的数量关系,那么出现在同一段材料中时,就要做好标记,注意区分,有助于自己快速理解整段材料究竟分析了哪些内容。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如有疑问,

emmmmmm...留言

快速理解记住资料分析公式(这2个方法带你搞定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