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粮仓模型有些做成小陶器
“五谷”,人们一日三餐都在吃吗?是的,但要知道“五谷”的历史,还得“从古道来”。
古代粮食通称五谷,具体又是哪些呢?
据现代考古发掘和史载,我国现在的禾谷类粮食品种除玉米外,其余的在夏商周三代已基本具备。谷生长在田间的植株叫“禾”,谷又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所以“禾谷”二字经常并用。
万国鼎先生1962年出版的《五谷史话》是现代人考证“五谷”的专著。按万先生所说:“谷”是古代“穀”的简体字,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我们举例说,象今天的稻谷、谷子之类原粮外面都有一层壳,就与谷字相连。
“五谷”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中,距今两千四百年前。
比《论语》更早的古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也只有“百谷”而没有“五谷”一词。“百谷”是一个泛指,是当初古人把几个农作物品种集中在一起表示多的意思,就像我们学《愚公移山》中说太行山是“高万仞(“仞”是量词,“万”表示多)是一个道理。但是五谷这一专用名词的出现,则标志着粮食品种已有了比较清晰的分类。
春秋时《孟子·藤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shu)、稷(ji)、麦、菽(shu)”五种;
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审时》所述当时主要粮食作物是“禾(即稷)、黍、稻、麻、菽、麦”六种;
汉代经济学家郑玄在注释《周礼》时说“其谷宜五种”,即:“黍、稷、菽、麦、稻”;主要是三种“黍、麦、稻”。
这些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稻在北方栽培量少;而“麻”的籽种虽然可以食用,但主要用它的纤维来织衣、布。综合起来看,当时粮食作物主要不外乎黍、稷、菽、稻、麦、麻六种。
其实汉代以后我国古代粮食作物还有“六谷”、“七谷”、“八谷”、“九谷”,甚至有“十五谷”的特指,笔者究其原因,提出以下观点共同讨论:
一是农作物的品种在不断栽培、交流引种中;
二是前面所称的“五谷”也仅是某一类的统称——例如说“菽”可能就是大豆、小豆、杂豆之类的统称;
三是各地的作物种类名称又因时、因地、甚至方言称呼存在着很多差异所致——下面读者可以从粮食作物古今名称的差异体会我说此论点的依据所在。
后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这么多“谷”,粮食为什么又独留下“五谷”的统称?显然是受到古代《易经》中“五行” 思想的影响(“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天地合一的大自然,而粮食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圣物。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断,但“五谷”一词的延续存在却是一个明证。
(请行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