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银行讲管理课程的时候,一直在提倡一个观点:以人为本。学员也很认同。有一次课程中,我想了解一下,学员是否真的理解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的含义,就提了一个问题:

“以人为本”,请问是以人的什么为本?

课堂瞬间安静,所有人被问住,都在大脑里快速搜索之前的知识里,有没有合适的答案。

有回答“以人的思想为本”、有回答“以人的行为为本”、还有人回答“以人的工作态度为本”,最后没有人能准确地给出答案。

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要以人的需求为本,把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和情绪需求放在管理的第一位,这个观点就是“员工是企业的第一个大客户”。

用银行举例:

有老师在给银行的大堂经理培训时,给管理者提出要求,为了网点形象,大堂经理上班要穿5公分的高跟鞋,走路才能有姿态。行方管理者照办了,但后来发现大堂经理经常出现不巡视、坐岗现象,管理者归结为工作不主动、不积极。

我们在做厅堂服务咨询项目的时候,跟大堂经理深入调查、了解,才发现了真相。我们了解到,大堂经理要每15分钟巡视一次大堂,该网点厅堂面积大约200多平,经过计算,大堂经理一天中要穿着高跟鞋走近5公里的路程,而大堂经理80%都是女性。

在这情况下,出现不巡视、坐岗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于是我们项目咨询中,做了调整,把高跟鞋改为2公分以下,而且是方跟、软底的,不巡视、坐岗的现象得到极大的缓解。

这个 案例是一个非常细小但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管理者不能以员工的需求为本,不去解决员工工作存在的困难,那么员工的工作质量一定会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全局的工作进度。

那么企业管理,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呢?

1、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这个规章制度是否便于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员工能否自己解决得了?如果解决不了,管理层需要做什么协助?只有这样制定的制度,才是切实可行的。

2、出现工作质量问题、或者员工消极怠工、工作态度工作情绪等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要深入基层做调研、跟员工面对面沟通、了解第一手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做,企业的工作氛围才能处于一个良性的状态。

3、年龄大的管理者和年轻的员工之间,除了有年龄的差距,还存在时代变更的差异、对新生事物接纳程度的差异等,所以管理者更需要贴近一线员工,多接触、多沟通、多了解,才能清晰年轻员工的真实需求,尽可能满足年轻员工的工作需求和情绪需求,他们才会真的爱上企业,员工流失率才会逐渐下降、忠诚度逐渐上升。

真正的管理,就是为一线员工提供各类服务、满足好各类需求,让员工毫无后顾之忧地去为企业付出、满心欢喜地去服务企业的客户,以完成企业最终的目标。

企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