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谓是功盖三分国,名成隆中对。但是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他却是弱不禁风,在曹魏大将邓艾的进犯之中,诸葛瞻虽然是占据人和、地理优势,但最终还是败给了邓艾,最后落得个自尽而亡的下场。
堂堂诸葛武侯的儿子,为何会被邓艾轻易打败?再者,作为大师兄的姜维难道就不帮诸葛瞻一把吗?诸葛瞻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一、历史上真实的诸葛瞻,到底是什么样的?
众所周知,诸葛瞻出生于公元227,在诸葛亮去世之时诸葛瞻仅仅只有8岁。由于父亲诸葛亮常年忙于北伐战事,因此基本上诸葛瞻一年之中很少见到父亲诸葛亮。由此来看,诸葛瞻也是很少受到父亲诸葛亮的教育。
为了弥补对儿子诸葛瞻的培育,诸葛亮在临死之前特意在军营之中写下了名篇,史称《诫子书》。在《诫子书》之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诸葛瞻一定要修心养性,同时强调,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需要不断的学习,方能有所成就。
那么日后的诸葛瞻到底有没有听取父亲诸葛亮的教诲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日后诸葛瞻的生平发展史中,体现出来。
公元243年诸葛瞻,迎娶蜀汉公主为妻,此时的诸葛瞻仅有17岁。公元244年到公元262年, 诸葛瞻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为,与他父亲诸葛亮相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并且诸葛瞻在满朝文武的地位来说,或许大家都是给他父亲面子。
什么意思呢?其实在《三国志》里面便有记载: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其实在这句话之中便能表现出来,诸葛瞻的才能其实是跟他的大师兄马谡一样,有些言过其实的。
二、诸葛瞻,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公元263年,司马昭、邓艾、钟会等突然率领大军攻打蜀汉。由于刘禅不听姜维之言,放弃工事防御,因此蜀汉很快陷入被动局面。在情况万分紧急之下,诸葛瞻便率领张遵、黄崇、李球等人迅速前往阻击邓艾。如果成功,便可以保成都不失。
不过,统帅诸葛瞻一行人到达涪县之后,便停止不前。这个时候黄崇便数次建议,此时应该占据险要地势,迅速排兵布阵,阻敌于平原之下。然而诸葛瞻却没有采纳其意见,从而导致蜀军的前锋被邓艾攻破。
后来诸葛瞻退守绵竹,不守此时的诸葛瞻已经处于劣势。一来诸葛瞻的实战经验太少,在邓艾面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二来,蜀兵不如邓艾手下的强兵。然而尽管如此,诸葛瞻最终还是选择和邓艾来个鱼网破,不过结果却与他想象的不一样。鱼死了,邓艾这张网却没有破!
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及其子双双战死,后面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邓艾在进入成都地界之后,后主刘禅也就宣布投降了。如果诸葛瞻成功抵御住邓艾的进攻,那么刘禅估计也不会轻易投降。
在刘禅看来,诸葛瞻算是他最后一股力量了,如果诸葛瞻战败刘禅也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和曹魏兵马较量。其实诸葛瞻之所以会战败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没有及时听取同事的正确建议,错过了最佳的战略时间。
不过,诸葛瞻吸取了诸葛亮忠义的本分,在不能力敌的情况之下选择誓死保卫土地,最终战死。那么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为何诸葛瞻却如此不堪一击呢?原因也非常简单,诸葛瞻不擅长带兵作战,而且对战局也把握不好,何时战?在哪里战?他都不能正确拿捏!
三、诸葛瞻被邓艾所困,姜维为何见死不救呢?
姜维与诸葛瞻的关系,其实并非想象的那么好。在诸葛瞻战死之前,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算是诸葛瞻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第一错,对内不能除掉黄皓。第二,对外不能制衡姜维。第三,带兵不能保卫国土。此乃是诸葛瞻临死前的三句自我反省,其实从这三句话来看,便知道诸葛瞻其实是一个能力比较普通的人。
然而,诸葛瞻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因此,从一出生便光环四射。至于姜维为何不帮助恩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解围?这个原因就非常简单了,因为在诸葛瞻带兵阻击邓艾时,姜维正在率领大军周旋钟会,试问姜维又怎么可能抽身去帮助诸葛瞻打败邓艾呢?
不过诸葛瞻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及时除掉黄皓,如果蜀汉没有黄皓作恶,也不会第一个被灭!而诸葛瞻口中制衡姜维,此乃是军事上的事情,在军事方面诸葛瞻的见识其实只是幼儿园水平,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瞻、姜维在私底下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