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后最大的执念就是兢兢业业地为孩子好,

常受困于吃和睡的漩涡中,

奶睡、抱睡、睡得多少、睡得好不好?

抱睡会不会放不下?

奶睡会不会养成坏习惯?

整日萦绕于脑海。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1)

其实当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

每天忙于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时候,

恰恰说明我们并没有看见那个葫芦/瓢的本质,

它就是应该漂在水上的呀!

你非得给它按下去那岂不是在折磨自己吗?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2)

换言之,

对于孩子这个生命个体,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TA?

这个新生命的成长历程又是怎样的?

此文没有应对奶睡、抱睡的技巧,只有一扇通往孩子世界的窗,走进去才看见TA们!

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迷茫。

而非执着的拿自己有限的认知,去限制孩子们无限的可能,或者不接受和理解这种无限可能。

孩子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3)

一切从这里开始

从出生那一刻起,婴儿离开了TA那赖以生存的子宫,那个被安全包围,温暖独特世界。

进入另一个身心界限不同于子宫的世界中,从在宫内活动越来越受限,到可以在外部空间中移动胳膊和腿了。

那个可以随时随地吸取营养,温暖可控的子宫环境消失了,这必定是一段神奇的经历!

婴儿要如成人般拥有有效的探索途径,去形成成人的认知能力,不是一出生就既定的,而是在取消限制的过程中慢慢实现的。

婴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一些能力,这些能力是在宫内通过学习获得的,尤其是从孕期的第6个月到第9个月。

正如婴儿一出生就具备很多先天反射活动一样,了解这个世界和自我的起始点,就是从婴儿与照看者之间的社交互动开始。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4)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两种需求,一种是获得安抚及安全感另一种是探索大千世界的需求

孩子的具体需求会持续地发生改变,我们无法做到每次都知道他们想要什么,通常看到的只是行为,当孩子的行为让人感到棘手时,父母常会针对这个行为作出反应,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根本需求都会被忽视。

就睡眠而言,孩子需要抱睡、奶睡的行为让父母认为是个“问题”,或恐惧将来可能会成为问题。

因此并不能看到此行为后的根本需求,和这些需求存在的意义。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5)

你所认为的睡眠问题的意义何在?

婴儿的睡眠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为主导,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婴儿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身体内部的体温调节机制会慢慢地停止运作,它能够在慢波睡眠时再开始运作,这是当前关于婴儿的睡眠和体温控制的研究结果。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6)

胎儿在子宫时就已经有了快速眼动睡眠,早产10周的新生儿睡眠的80%是快速眼动睡眠,早产4~6周的新生儿睡眠的60%~65%是快速眼动睡眠。足月产的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约占其睡眠时间的一半。

与上述体温控制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婴儿需要待在成人怀抱中,因为TA们也需要依靠成人的体温来保持自己相应的体温。

这就是为什么肌肤接触对稳定早产儿的生命体征那么的重要!对于足月儿也依然是其生存所必须!

而你,是否把宝宝的此种需求当成了“糖吃多了会上瘾”一般对待?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7)

婴幼儿睡眠节律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睡眠是儿童早期脑发育的主要活动之一,最长的做梦睡眠时间(快速眼动睡眠)与突触活动、髓鞘形成,以及重要的基本能力发生主要变化的阶段一致。

同样脑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所消耗的能量要比脑在苏醒状态下进行激烈的身体或心理活动时要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婴儿在24小时中需要频繁的喂养!

若人为的干扰婴幼儿睡眠节律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它可能影响婴幼儿最佳发展所需要的,经验中突触活动模式的形成和巩固,从而形成睡眠和发展周期不规律性。

你所不知道浅睡眠(快速眼动期)的秘密

研究表明婴儿大多数时间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并假设他们在做梦,那么他们做梦的目的是什么?

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不仅是记忆巩固的时间,也是白天突触活动得以巩固的时间。对婴儿来说长时间的睡眠需求,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

婴儿的梦可能是他们对遇见的有生命和非生命事物的一种记忆形式。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8)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通过来自这些经历所产生的情感和身体的感知,将一些零碎形式的结构痕迹和声音组合起来,加以建构并巩固形成记忆。

这些梦更像是一个表现主义者所描绘的形态和颜色,逐渐变成为一副完全清晰的画面。

哇哦!原来宝宝浅睡眠时的大脑是在构建自己的蓝图。

而你,是否还在执着于让宝宝睡得更“踏实”?

婴儿对眼动睡眠的需求

随年龄增长而慢慢降低

到2~3岁时,快速眼动睡眠大约占睡眠时间的30%~35%,在儿童10岁时逐渐稳定,大约占据睡眠时间的25%。

可见,婴幼儿的睡眠节律与其大脑头3年高速发展相吻合,换句话说:你执着纠正的不是孩子的睡眠,而是孩子正常状态下大脑的发育。

婴儿并非被动的个体,他们能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你是否真的在看见?

对孩子的痛苦的关注,而非仅仅是玩耍、喂食等反应的敏感度,似乎是形成对母亲安全依恋的首要因素。

特别是当TA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时候,对这个新世界充满了恐慌时,你是在无条件的对TA敞开心扉和怀抱,还是早早的就捧着一本育儿指导,条条对照、事事查阅,恐怕爱多了、惯坏了,唯独看不见眼前这个真真切切的TA?

所有儿童都会运用自己擅长的特殊心理能力建构起依恋,从而形成对主要照看者的依恋。依恋帮助儿童构建其“内在运作模式”。正是这种内在运作模式,让儿童对安全和安心有了最初的理解。

“一定要让TA在***前,

养成***的好习惯”?

这是父母们经常会听到的,也是一直想做到的。

这些好习惯应是父母们培养出来的吗?

好习惯的本质,不应该是孩子们发现这样做的直接好处,从而主动选择做出改变的么!

若要培养习惯,父母要做的是让TA们慢慢发现、体会这些“好处”,而不是逼着就范。

曾奇峰说,“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猥琐”。

每一次叮嘱,

都是一次来自于上帝视角的审视,你还差得远;

每一次叮嘱,

都是对孩子的敲打,你不配这快乐;

每一次叮嘱,

都是一次以“为你好“之名,对孩子活力的绞杀;

每一次叮嘱,都导致孩子自我的一次坍塌。

一次一次的坍塌,一次一次的退缩,逐渐缩小至一个不易被察觉的“小透明”,省得被一遍遍的敲打,被要求“再努力一些,再细心一点”。

谁能告诉孩子怎样才能再努力一些,怎样才能再细心一点?要怎样才能让人满意呢?

于是,孩子连这“我觉得自己还挺不错的”的朴素的感情都被阉割掉,不骄傲才安全,喜怒不形于色,然后父母很满意,这叫“沉稳”。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9)

为什么从内心深处认可孩子就那么难呢?

为什么不能感受到孩子的独特,真诚地让孩子去发展他自己呢?

莫要等孩子成人了去反问: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自主、自律?

小时候TA的身体不完全属于自己;TA的感受被忽视;TA表达被阻塞。

孩子的身体、感受、时间、空间、选择统统不属于自己的度过无数个岁岁年年;期间父母们充分享受了控制孩子的快感,享受着“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带来的道德优越感,沉醉于“科学育儿”带来的自我满足感,也享受了孩子的依赖、顺从、信任和纯粹的爱。

可有一天当父母觉得孩子长大了,开始要求TA要自主、要自律时,那个从未有过自我和自尊的TA,何来自爱、自强、自立、自主、自律?又何从依附呢?

儿童的最大自卑可能恰恰来自那全能的父母啊!

作者

枕不下枕头(抱睡担心放不下)(10)

部分参考资料《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