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被贬黄州的苏轼百无聊赖,常生孤独寂寞之感。虽然苏轼是个豪放旷达的人,却也抵不过漫长无聊岁月的折磨。一日,百无聊赖的苏轼看那娇艳的海棠怒放得甚是可爱,直直地看了一天。欣赏完后,提笔写下了这首名为《海棠》的七言绝句: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诗是哪种海棠(苏轼的七言绝句海棠)(1)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环境,后两句抒写对海棠的喜爱之心事。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海棠,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因为这是一首古诗,我们不妨简单翻译鉴赏一番。

春风轻柔地吹拂着,那日渐增长的春光,正在这宇宙间摇动。海棠花开,那阵阵的幽香氤氲在迷蒙的雾气中,而皎洁的月光业已转过回廊,不再照耀海棠。“我”生怕那娇柔的海棠因为夜色深深而睡去,因此特意点燃一支高高的蜡烛,照亮那娇艳的花儿,欣赏世间的美好。

苏轼海棠诗是哪种海棠(苏轼的七言绝句海棠)(2)

鉴赏

此诗第一句,写的是白天观赏海棠时的情景。诗人并未直接描绘海棠是如何美丽动人,而是将它的美浸染在整个环境里。“袅袅”一词,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里的“袅袅兮秋风”一句,尽显春风的旖旎动人。海棠身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的娇柔妩媚自然不言而喻。

紧接着,诗人写了海棠夜晚时的情景。“香雾空蒙”四字,给人一种朦胧美。我国古人十分崇尚的一种美便是朦胧,在似见不见的那份隐约中,分外动人心魄。而海棠,正是有着这样一份美。可是,即使美丽动人,海棠仍然不被世人喜爱——就连那没有生命的月亮,也转过回廊,不再照耀她了。

苏轼海棠诗是哪种海棠(苏轼的七言绝句海棠)(3)

此诗后两句,化用唐玄宗说杨贵妃的典故。唐玄宗登上沉香亭,召杨贵妃,可是此时的杨贵妃因为前一晚喝醉了酒还没有醒了,于是唐玄宗前去杨贵妃宿处,看到杨贵妃醉后未醒的样子,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诗人害怕这美丽的海棠因为夜深而睡去,于是点燃蜡烛,继续欣赏海棠的美。那月光虽然不愿再照耀海棠,但是诗人却并不愿意就这样舍弃她。那“月转廊”与“烧高烛”的对比,显示出诗人对海棠的喜爱有加。而“照红妆”与“花睡去”,也形成了一种呼应,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

苏轼海棠诗是哪种海棠(苏轼的七言绝句海棠)(4)

这番鉴赏,是我们对此诗的一般解读,但诗歌的美在于有自己个人不一样的“误解”。

误解

古人写诗论诗,都讲究“诗言志”。在古人看来,诗歌是表达自己内心“志”的一种最好形式。而咏物诗,往往也不只是写物,更多的是要承载托物言志的功用。

“东风袅袅泛崇光”一句,表面上是写春光在不断增长,其实我们也可以联系苏轼的身世,作一番“误解”。

苏轼海棠诗是哪种海棠(苏轼的七言绝句海棠)(5)

苏轼少年得志,20岁就考中了进士,并在杭州、徐州、密州、湖州等地任职,真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就像那春光,一日强似一日,正待蓄势待发,却不料遭遇了“乌台诗案”。“东风袅袅泛崇光”不正是自叙自己在“乌台诗案”的情形吗?

“香雾空蒙月转廊”写的是“乌台诗案”时和之后的情况。“香雾空蒙”是一种空濛,是一份不确定,不正像诗人在经历“乌台诗案”时的情景吗——一切都不明朗,一切都不确定。虽然在众人的解救下,苏轼保住了性命,被贬黄州,正如“月转廊”一般,那曾经照耀自己的月光已经转到人生的另一面去了,不再照耀自己。

苏轼海棠诗是哪种海棠(苏轼的七言绝句海棠)(6)

海棠无论是作为花,还是隐喻杨贵妃,都是世间美好之物。“只恐夜深花睡去”便是担心这世间美好的事物轻易就流逝。这美好事物,可能是时光,可能是珍宝,也可能是世人都看重的东西——总之,她是很重要的事物。

美好之物易逝,我们来世上一遭,总要留住些美好。于是诗人紧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要秉烛夜游、及时行乐啊。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想来古人大多有这种时光短促,“及时须行乐”的想法吧,苏轼自然也不例外。

苏轼海棠诗是哪种海棠(苏轼的七言绝句海棠)(7)

结语

苏轼这首《海棠》绝句,功力深厚,既可作一般的就物解读的咏物诗,也可有个人偏见的“误解”,无论哪种解读,只要能够带给读诗者一种心灵上的喜悦,便是一份好的享受。

我是@闲处读书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