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深植于长三角一带的江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在我国民歌版图中独具一格。由青浦区主办的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预赛昨天在青浦区文化馆启动。该赛事旨在进一步促进江南民歌的交流与发展,推动江南区域民歌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比赛现场
比赛现场
江南民歌在青浦有着深厚底蕴,青浦田(山)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落户青浦区,扩展了其着力打造的江南名片品牌内涵。本次预选赛主要由青浦区及社会通道选送的27首歌曲参与角逐。这些歌曲包括传统民歌《问花名》《救枯苗》;新编民歌《对鸟》《月儿弯弯照九州》《茉莉花》《天涯歌女》;创作民歌《青龙古韵》《家乡水》《我伲家乡实在美》《江南的模样》《上海谣》《阿婆茶》等。
歌曲《问花名》
比赛中,朱家角镇选送了本土原生态田歌《问花名》、原创民歌《阿婆茶》参赛。据朱家角文体中心主任钟建军介绍,朱家角是青浦田(山)歌的传承镇之一,镇里有一个田(山)歌创作团队,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也将田(山)歌送入校园。《问花名》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学起来不容易,这次参赛的都是朱家角镇本地五六十岁的妇女,“以前有一批70岁至90岁的阿婆唱田(山)歌,现在我们培养了一批相对年轻的妇女来传唱。”朱家角镇也将田(山)歌与水乡古镇旅游相结合,将古镇民歌推向更远的地方。
歌曲《阿婆茶》
华新镇选送的创作民歌《家乡水》由词作家张海宁作词,徐汇区文化馆音乐干部陈欣作曲。它以水的意境为着力点,加入江南旋律,描绘了青浦水乡的特色风情。节目导演全昌杰说,华新镇民歌传承于青浦特色田(山)歌,“我们选送的歌曲力求传统与创新平衡,在保有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也加入了现代化处理,更加符合新时代听众的审美趣味。”
歌曲《家乡水》
上海民歌分为劳动号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调、儿歌和吟唱等。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民歌原有的生态环境消失。民俗学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土有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状下,田(山)歌这一类的传统音乐想要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市群艺馆音乐指导宋频平介绍,很多地方的民歌连谱都没有记录下来,被归入“民间文学”类,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专业人士与大众结合进行创新。“它可以是歌,可以是纯音乐,也可以是音乐剧、交响乐,只要把这些民歌元素渗透进去,让所有人都接受了,上海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
评委在打分。
很多地域性的上海民歌如今已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本次大赛中,各区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中国音乐非遗保护与研究中心的专业力量也参与其中,搭建了学院与大众的交流平台。“我们鼓励各地尽量选送带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民歌。”主办方介绍,其他各区将直接通过本区选送选手参与9月举行的决赛,希望让更多人听到上海民歌的美好模样,使上海民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传播。据悉,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拟联合各方成立上海民歌传承保护基地,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上海民歌。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来源:作者:钟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