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吾道一以贯之(论语解读65一以贯之)(1)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论语》中出现两个“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还有《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两处“一以贯之”,其意义有所不同,在“吾道一以贯之”中,“一”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一”表现为一种易学观、道学观、世界观。“子不语怪、力、乱、神”,“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于天道的问题也是一样,《论语•公冶长》“子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为什么不谈不论这人性与天道方面的问题呢?孔子是否完全不谈这些方面的问题吗?

孔子一生有志于道,《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对于道的探究从未停止过,晚年研读《周易》,韦编三绝。

孔子认为善恶的对立统一,就是人道,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就是“仁”。一是对立的一,又是统一的一,对于“道”“一”的认识是孔子“下学而上达”的具体体现。

如果说“吾道一以贯之”表达的是孔子的道学观、世界观,宇宙观,是二而一的问题,那么《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其中的“予一以贯之”则表明了孔子的治学观,人生观,是一而二的问题,孔子强调他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他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即从统一中看对立。《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是从事物的终始、本末、正反等对立的两极来探讨和认识事物的。比如对于“仁”的认识构成了孔子的仁学,仁学上承天道,下启人道,探讨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即人要顺应天道,通过学习、修身、修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君子,做一个贤人,做一个圣人。从一个普通人到士人,到君子,到圣人,是一个不断认识仁、实践仁的过程,不断提高仁的境界的过程。

“仁”由“人”和“二”构成,包含有人的两极和人性的两极之意。从向善的一面看人,善达到一定境界就是君子,从为恶的一面看人,恶达到一定程度就是小人。但善恶是一种道德观念,君子与小人不在每个人的脸上写着,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通过某人的所作所为体现出一种人性现象,需要公众来评判,需要以道德为准则来评判。不同时代君子与小人可能表现出的现象不同,但从古到今其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君子向善,小人趋恶。善、恶的标准可能在不断变化,但善恶的本质未变,无我、无欲、无为就是善,唯我、唯欲、唯为就是恶。

人而上者为之仁,人而下者为之欲。人只有在克服欲望中才能成为君子,才能接近仁,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君子满足于精神的追求,小人满足于肉体的享受。《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在个人不懈地追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