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它是隋唐燕乐的产物,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最初也叫曲子词,是可以唱的。因此,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即词牌名,而词有无数个词牌可供文人“倚调填词”,其中有一种被称为“点绛唇”。
有很多词牌名的出处早已难以考证,不过“点绛唇”的来历倒是比较清楚。这三个字最早出自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咏美人春游诗》: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江淹,也就是“江郎才尽”的主人公,他年轻时文采出众,下笔有如神助,传说是因为得到了仙人赠送的一只五色笔。后来文采渐渐没有以前那样惊艳了,人们就说是他的五色笔被讨回去的缘故。
这首《咏美人春游诗》是江淹赞美春游出行美女的佳作。江南的二月桃红李白,艳丽夺目,而前来赏花的美女更是人比花娇,她肤如凝脂,唇红娇艳,美目顾盼,引得人们驻足欣赏,都把她比作洛神呢,简直叫人看了为之心动。
四百多年前的前辈看到了美女后写下这样一首华美诗作,四百多年后,五代南唐诗人冯延巳,也偶遇了一位让人惊艳的美人,为此他特意编了一首新曲:
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博得美人一笑之外,这首《点绛唇》也流传开去,成了新的词调,也即“点绛唇”的来源。
如此看来,美人还真是激发诗人创作的重要灵感呢。
以冯延巳这首《点绛唇》来看它的体制格律,其文词格式为:四、七、四、五、四、五、三、四、五,共九句四十一字。
格律为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词律》中注明这是“正体”,而“若苏词之藏韵,韩词之添字,皆变格也。”
这里说的“变格”是它的两种变体,一首是苏轼的《点绛唇·不用悲秋》,为双调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另一首是韩琦的《点绛唇·病起恹恹》,为双调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点绛唇”直接以女子的朱唇为名,正如清代词学家毛先舒所说:“此名甚艳。”但其实它还有不少别名,也都很好听。
比如“十八香”,这个名字出自南宋王十朋,他曾为十八种花卉写了十八首点绛唇,因此得名。
还有“南浦月”,出自张辑词中的“邀月过南浦”一句;“寻瑶草”,出自韩淲词中“更约寻瑶草”一句。
还有“点樱桃”,这个就是从它的本意去取的,因为白居易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句,樱桃小嘴被用于形容美丽的女子,意思和点绛唇相似,所以王禹偁就这样命名了。
元曲中,曲牌的宫调有黄钟、仙吕,点绛唇属于北曲引子仙吕宫,情调清新绵邈,音乐婉转动听,而文人为其而填的词,也大多是寄托情思及爱恋之作。
宋代陆文圭有一首《点绛唇》:
笑靥多羞,低头不觉金钗溜。凭媒将就,凤枕回双绣。
月地云阶,何日重携手。心坚否,齐眉相守,愿得从今后。
这便是一首写新婚女子初见丈夫时羞怯的场景,写得婉转多姿,将女子期盼获得美好爱情的心思刻画得十分生动。
当然,以“点绛唇”为名的词在《全宋词》中足有三百多首,所以它的题材其实也很多,由闺情向写景、生活等展开。
有写闲逸生活的,最有名的就是李清照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过得很安逸闲适,写出来的词有非常生动的少女娇俏感,一个少女尽情荡秋千,玩得有些累了就停下来,看看芊芊玉手,看看花园美景,这一刻可真是太惬意了。
她还有另一首《点绛唇·闺思》也很经典: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写和丈夫离别后,空守闺房的寂寞,开始惜春伤春,倚遍栏杆,独自心伤。
《点绛唇》词调篇幅短小,节奏起伏错落,轻快流利,用上去韵或入声韵,可适用的情感还算宽泛,既可柔婉又可高亢。
姜夔有首《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属吊古伤今类型,情感就不再是婉转柔媚的闺思,而是有着无限的沧桑之感。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丁未年的冬天,姜夔来到江边的吴江城,登楼远眺,看着燕雁南飞,山峰云雾缭绕,景色虽美但在他眼中有些灰调。
因他想起自己多年的漂泊生活,燕雁尚且可以自由选择去向,而他却行踪不定,常年漂泊异乡,想要隐居而不得,惆怅的他无限伤感,追怀古人而不见,无穷哀感,不能自止。
在文人骚客们的生花妙笔下,“点绛唇”既可有清新柔情的一面,也有潇洒通脱之语,从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名篇佳句。知道了“点绛唇”的格式,你是否会用它作词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