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栅一条青石板街上的两户人家,西头住着少年木心,东边住着成年的茅盾两家之间隔着几十块青石板的距离,两人的年龄相差三十一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茅盾的印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的印象
这是东栅一条青石板街上的两户人家,西头住着少年木心,东边住着成年的茅盾。两家之间隔着几十块青石板的距离,两人的年龄相差三十一岁。
被称为“文学鲁滨逊”的作家和画家木心,虽然在家庭教育下阅读着传统的经典,更吸引他的,是邻居茅盾的家中藏书。
木心在《海峡传声》访谈时说:
“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书。可以说,木心外国文学的启蒙,来自于通读茅盾家的这批藏书。 ”
木心称为沈伯伯的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桐乡乌镇人。自1896年诞生至1909年离乡求学,他在这幢故居中生活了十三个春秋。
1921年1月10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杂志《小说月报》再版。其中,一则振聋发聩的宣言,掀起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热潮。
“就国内文学界的情形言,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与写实主义真杰作,未尝有其一二,……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
写下这则宣言的,是桐乡人沈德鸿。这个在商务印书馆颇受赏识的年轻人,因为文字中洋溢着追求民主与真理的热情,被委以负责《小说月报》改革的重任。六年以后,年轻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幻灭》,并且第一次使用了笔名“茅盾”。
走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不断探寻着茅盾与乌镇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当地,茅盾上小学时的两本作文本被发现。写于110年前的16000多字的作文,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一代文豪少年时代思想的窗户。
那一年,13岁的茅盾在乌镇植材高等小学读书。那时的他,受到一生追求进步思想的母亲影响,走上了爱好文学的道路。
北京大学毕业以后,茅盾在主编《小说月报》时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以此为阵地,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发表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作品。
1927年,国内革命形势突变,茅盾被派往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担任教员。临行之前,他把自己的文学书籍悉数寄存在朋友家中,和妻子把一对小儿女交给母亲,怀揣投笔从戎、甘愿为革命献身的豪情,毅然乘船奔赴武汉。
次年,茅盾被委派到《汉口民国日报》社担任总主笔。这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第一份大型日报,由毛泽民担任发行人。在这里,茅盾常常彻夜不眠,为宣传党的进步思想、剖析革命形势废寝忘食。在此期间,茅盾积累了大量有关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和斗争的素材。
“一代写子夜,万千青年诵春蚕”这是金庸对茅盾创作的评价。
1933年,30万字的长篇小说《子夜》初版印行,它将舞台设置在三十年代初期的上海,将丰富的现实生活投射在作品中。出版后,《子夜》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将《子夜》出版的那一年称为“子夜年”,并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而这些文学形像,都与他的出生地乌镇有着紧密的关系。
木心在他的散文《塔下读书处》专门描写这位邻居的创作状态:
“独步小运河边,凝视混绿的流水在桥墩下回旋,心中大抵构思著什麼故事情节,不幸被人发现而注意了,又传闻开一则新闻,沈雁冰在对岸上看河水半天,一动勿动!”
乌镇这条窄窄的街巷中,数十家老店铺依次排开,其中就包括茅盾祖父开过的“泰兴吕”纸店。不难想象,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回到乌镇居住时,正是从这些自幼熟悉的景象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了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在茅盾的小说与散文系列中,以江南小城为背景,带有乌镇风土人情特征的作品比比皆是。《霜叶红似二月花》《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故乡杂记》等,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小镇生活情趣,同时又反映出社会的变动和时代的特征。
由茅盾开创的中国社会剖析小说流派,通过对桐乡农家生活横断面的再现,并塑造了一系列的形形色色的桐乡人物群像,真实地再现的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少年木心对于这位邻居的感念,是“我看重的是茅盾在圈点、眉批、注释中下的工夫。看到前辈源远流长的轨迹,幸乐得仿佛真理就在屋脊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盾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第一任部长、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此后,茅盾一直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直至退休。
1981年3月27日,茅盾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将自己的稿费捐出,作为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1982年,“茅盾文学奖”设立,这是当代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诞辰120周年之际,桐乡市政府发起了“致敬茅盾专辑”的征稿活动。桐乡文史研究者夏春锦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发现,茅盾曾经专程从上海请人绘制的乌镇地图、协助家乡编纂的《乌镇志》,无不彰显着老一辈文学家对于故乡的深情。
茅盾故居门前,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古运河的岸边。当年载着踌躇满志的少年离乡的那条河流,又载着他回到了故乡。
茅盾对于在故乡的怀念,写这首诗中: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
他最后回到了故乡乌镇,目光平视着前方。这是一位文学巨匠目光所凝视的,是魂牵梦绕的家园,也是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悠悠文脉。
【海棠屐痕43 桐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