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许多不合规定的培训机构慢慢销声匿迹,但开学季的临近,使得一些机构又开始活跃起来。
近日,家住江西南昌的李先生发现,沉寂了一个暑假的培训机构又热闹了起来,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奔向机构补课。“不是‘双减’了吗?补习班又能开了?”包括李先生在内,不少家长提出了这一疑问。
今年7月,红谷滩区教体局在微信公众号文章《致全区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中发布了该区教培机构的白名单,根据介绍,合法的培训机构必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登记证》,并按照批准的办学场地、办学内容、经营范围或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截至9月2日,在南昌西湖区教体局的微信公众号“西湖区教体发布”上,一份《西湖区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进行发布,共有126家校外培训机构被列入“白名单”,允许正常办学。
而安义县、经开区等地却是教培机构“黑名单”的高发区,截至9月6日,安义县20家校外培训机构被列入“黑榜”。
那么,什么情况下培训机构会登上“黑榜”呢?
据了解,目前南昌市对“黑名单”尚未有硬性标准,各地执法标准不一。以安义县为例,入榜标准主要为“无证无照”。而在西湖区,一般是针对无证办学,但不是只要无证就放(黑名单),一般先通过现场执法,在(机构)拒不整改的情况下才会列入名单。
自从北京率先公布“双减”政策下的教培机构白名单后,互联网上针对此事的讨论声一直没有平息。有些家长提出疑惑:在大力整顿校外培训乱象的背景下,为什么上了白名单的机构可以恢复教学?周末不补课而集中在平时,孩子每天放学后要多上两节课,无疑加重了平时的学习强度,这是否与“减负”背道而驰?
而“黑白名单”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这一问题。所谓“双减”,并非将学科培训“一刀切”,而是要让存在超纲、超标、乱收费等行为的构再无生存空间,规范教培市场。
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和完善“黑白名单”的分类标准和监管细则,如白名单上的机构如何监管?有证有照却存在超纲教学、乱收费、退费难的机构,要不要入“黑名单”?有“跑路”历史的机构又该如何分类?……以上种种,需要有关部门下沉到教培市场,认真研究,让“双减”政策掷地有声,真正为孩子和家长“减负”。(姜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