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鱼林木“池鱼”指池中的鱼意思是池中的鱼受连累而遭祸害;“林木”指林中的树,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林中的树无辜遭了祸害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又叫“林木池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商丘成语典故17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丘成语典故17字
池鱼林木
“池鱼”指池中的鱼。意思是池中的鱼受连累而遭祸害;“林木”指林中的树,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林中的树无辜遭了祸害。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又叫“林木池鱼”。
典故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淮南子·说山训》。“训”是“言”和“川”两字构成,“言”指“劝说”“说教”,“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用言辞劝教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顺畅。因为“训”是有道理包涵于其中的言辞,也可以代表一种典范、规范、前人践行的结果。既然是把典范拿来用,则“训”又有延续、沿用的意思,引申义就是用成文的先例进行说教。本篇之所以用《说山训》为篇名,本训题解中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说道之旨,委积若山,故曰《说山》,因以题篇。”本篇以寓言、箴言等形式解说大道之旨以及自然和人世间诸多事理,其多如山,因以篇名。《说山训》中强调防患于未然:“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文中强调要掌握事物的特性,看问题不能绝对化,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淮南子·说山训》的其中一段说:“楚王(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五霸之一)亡(逃跑)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春秋末期宋国国君宋景公)亡其珠,池鱼为之殚(尽的意思);故泽失火而林忧。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上求楫(船桨),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大绳);上有一善,下有二善;上有三衰(衰减),下有九杀(减削,降格)。”
这段记载先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楚王亡其猿”。故事的内容是 ,春秋的时候,楚国国王楚庄王喜欢养猿猴。有一次,他养的一只猿猴不知怎么逃出了樊笼,跑进了国都附近的一片树林里。他的臣下连忙发动人们为他到树林里寻找猿猴。那么大个树林,实在难以找到,于是官员就命令人们把林木砍掉,觉得这样一定能把跑了的猿猴找到。因为人们为楚庄王找猿猴而伐林木,树林遭了大殃。第二个故事是“宋君亡其珠”。故事的内容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个大臣在晋国犯了事,于是他带着宝珠逃到了宋国,投在了宋国司马桓魋门下,给了桓魋许多宝珠。宋景公听说后,想让桓魋把宝珠交出来,而桓魋无论如何也不交。桓魋反叛,逃到了曹国,有人问他宝珠藏到了哪里,他说扔在鱼池里了。宋景公得知后,就让人到那个鱼池里找宝珠。人们跳到鱼池里寻找,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人们就把鱼池里的水撤干寻找。结果,池里的鱼被连累,遭了大殃。
作者讲完了这两个故事,议论说:因此,大泽失火,附近的林子就担忧被殃及。又举例说明君主的权力和对下级与民众的影响:君主想寻求美材,臣子便去砍树木;君主想得到鱼,臣子就会把溪谷弄干涸;君主需要船桨,臣子就要运来船……君主说的事像细丝那么小,臣子就会说成像大绳那么大;君主有一个优点,臣子就会不惜夸张,加倍赞赏;君主想要减少三分,臣子便有九等降格。
《淮南子·说山训》中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意思便是:作为君主,谨于修身、严格要求自己十分重要。在君主政治中,由于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最终破坏了王朝的现实秩序和稳定发展。《淮南子》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其作者看来,任何王朝的良性发展,都必须得民心。而要得民心,统治者必须坚持与民休息、清静寡欲的政治原则,推行安民、利民的善政。但当时的现实却是统治者往往因为穷奢极欲与此背道而驰。因此就容易走上滥用民力、纵欲虐民的错误方向,导致王朝政治沦入暴政。即使有良知的臣下冒着巨大风险向君主劝谏,其结果也往往被认为是拂逆龙鳞的狂士、二臣,受到残酷的政治打击。于是便形成官员千方百计向君主讨好、进行巴结的歪风,一些人甚至养成了习惯。如此一来,良性的君臣关系便无法形成,王朝政治就难以稳定,以致于王朝灭亡。这便是作者告诉人们的道理。
“池鱼林木”这一成语就是从“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鱼为之殚”来的。例句:“耿藩问罪之师,旦暮即至,池鱼林木之殃,在所不免。”
来源:刘秀森 商丘古城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