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诗不仅被千古传诵,更让后人记住了汪伦的送别之情,记住了汪伦与李白的深情厚谊,让人无限寻味,所以说迎客是待客的序曲,送客是待客的结束曲、压轴戏古人为什么非常重视送客的礼仪?因为有始有终才是真正的待客之道,也是为人之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礼仪文化 传承?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礼仪文化 传承(礼仪文化传承送客之礼)

礼仪文化 传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诗不仅被千古传诵,更让后人记住了汪伦的送别之情,记住了汪伦与李白的深情厚谊,让人无限寻味,所以说。迎客是待客的序曲,送客是待客的结束曲、压轴戏。古人为什么非常重视送客的礼仪?因为有始有终才是真正的待客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而送客礼仪,重在一份依依不舍的情谊。所以,无论接待哪位客人,当客人准备告辞时,我们都要真诚挽留,如客人执意要走,主人应先等客人起身后,再起身相送,不能客人一说告辞,主人就马上起身高兴的欢送,这样有逐客之嫌,是违背礼仪的。

主人送客,如果对方是晚辈,那么主人送到门口道别就可以了。如果对方是长辈,那么主人则应该送到楼下或小区门口外。远路的贵客还应该送到车站、码头,机场等地再行道别。《弟子规》中说:“过犹待,百步余,”意思是说,目送尊长离去后,大概离开百步左右,或者走出一定距离,已经转弯了,不再回头时,主人才能转身回去。如果客人是自己驾驶车辆时,主人应该等汽车开动行驶一段距离,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方转身返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描绘的就是这种唯美意境和兮兮离别之情吧!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客人来访时,通常会带一些礼物。对此,我们在迎客或送客时要有所反应,要真诚地感谢客人的心意。并在客人告辞时,回送一些本地特产,或回送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尽量不让客人空手回去,这也是对客人的尊重,这是轻视财物、重视情谊的体现。《仪礼》中有士相见之礼,拜访的人必带礼物,主人会推辞不敢承受,但最后会收下礼物。主人会择期回礼践行礼尚往来,彼此尊重之义。来而不往非礼也,收了礼物而不回礼,说明这个人是不讲究礼仪的。

小故事~ 千里送鹅毛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有个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遣使者缅伯高,带上一只早见的白天鹅作为礼物,去敬拜唐太宗。

路上,缅伯高悉心呵护,不敢怠慢。一天,他担心白天鹅口渴,便打开笼子,带它到河边喝水。谁知白天鹅却振翅飞上了天。情急之下,缅伯高拔下了几根羽毛,眼睁睁看着天鹅飞得无影无踪。缅伯高惊呆了,怎么办呢?拿什么去见唐王呢?又怎么向国王交差呢?思来想去,他用一块洁白的绸将天鹅毛小心翼翼的包好,并题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到了长安后,唐太宗亲自接见了他。唐太宗惊异地看着几根天鹅毛和那首诗,听了缅伯高的诉说后,不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觉得他讲诚信,重重地赏了他。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便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