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郭丁然 通讯员 徐艳红

由郑州师范学院牵头,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袂创研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2)》(《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日前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未来国家中心城市规划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1)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2)》的主题为:“三重压力”下超大、特大型城市经济增长。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本书紧扣“三重压力”,深入聚焦研究了超大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根据研究评价,今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指数排名有较大变化。

蓝皮书研究紧扣“三重压力”。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本年度蓝皮书的研创中,认真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全书各个部分紧扣“三重压力”这一关键词,对各超大特大型城市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主要表现及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与挑战——譬如新旧动能转化、数字经济发展、消费能级和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和阐释,并着力为这些城市在“三重压力”下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尤其是在稳经济保增长中勇挑大梁、发挥压舱石和中流砥柱作用,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具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部分城市在应对“三重压力”的热点问题和创新中比较有特点、特色,蓝皮书进行了专题探讨和研究,比如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天津制造业立市、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等。

蓝皮书聚焦超大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问题。2021年,我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的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2.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达到20.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达到33.35%;实际利用外资投资额占比达到79.19%;进出口总额占比达到54.18%。

可见,超大特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综合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引领区域保增长促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方面,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从国家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上看,从2021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成长优势不足。

蓝皮书在对各超大特大型城市在“三重压力”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压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排名有较大变化。9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价中,排名较2020年有较大的变化。

北京(0.6155)、上海(0.5669)、广州(0.4749)仍旧分别位居前三甲,但上海、广州的建设指数与北京建设指数的差距,较上年呈大幅收窄态势。

成都(0.4238)建设指数的排名较上年上升1个位次,名列第四;武汉2021年的建设指数上升至第五位;重庆(0.3995)排名第六;西安(0.3823)、郑州(0.3232)、天津(0.2772)分列第七、第八和第九位。

成长性指数方面,尽管因受疫情影响部分功能的成长性为负,但各城市发展整体呈正增长,其中成长性最高的是西安。12个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建设水平测度结果显示:深圳、南京、杭州处于12个超大特大型城市建设水平的第一层级,青岛、长沙、济南、昆明等城市处于第二层级,沈阳、大连、哈尔滨、东莞、佛山处于第三层级。

蓝皮书关注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在皮书案例篇和探索篇中,针对郑州跨境电商创新发展问题、郑州-卢森堡货运航线“空中丝路”做大做强问题、郑州建设高水平双循环门户枢纽城市问题、郑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主编为郑州师范学院院长孙先科,郑州师范学院副院长蒋丽珠,郑州市政协副主席、郑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杨东方;执行主编为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喻新安,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陈耀。

在框架结构上,蓝皮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城市篇、案例篇、探索篇和附录6个部分,是全面了解、展示和研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状况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