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衰老的信号 自欺的力量心理年轻真的能减缓生理衰老(1)

(IC photo/图)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力量对于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大到甚至能影响衰老的进展,心理上的年轻真的能减缓生理上的衰老,甚至让人返老还童。

艾伦•朗格(Ellen Langer)博士是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女性心理学教授。1981年,她刚入职哈佛不久。那年秋天,她跟学生们一起将两批一共16名老人分两周前后送到了波士顿郊外一家地处偏僻的修道院。这些老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岁月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印迹。有的老人有关节炎,有的老人听力不佳,有两个老人还拄着拐杖。

他们随着朗格博士推开了普通的大门,却似乎走进了时空穿梭机:室内的一切,都跟22年前的1959年一模一样。室内装饰,墙上的画,家具电器,一切都回到往日时光。电视是黑白的,报纸还是1959年的新闻,收音机在播着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壮举。

原来,朗格博士在做一个前所未有的实验。她想通过实验测试人们心理上的年轻化是否真的能减缓生理上的衰老。

心理影响真的存在

这不是她第一次想到这个主意。之前她已经做过相关的实验,而实验结果则非常有意思。

第一个实验的对象是住在老人院的一些记忆开始衰退的老人。老人分两批。一批要求护士们每天给他们布置任务,要他们记住一些身边的事情,比如护士的名字、当天的新闻等,隔天要检查。而另一批老人则顺其自然。实验结束的时候,两批老人都进行了记忆力测试。结果发现,这些被要求努力记忆的老人,在测试中普遍比对照组的老人表现更好。这表明很多时候老人的记忆力衰退,也许是不用脑而导致的后果,而不一定就是原因。

在另一个实验中,老人院里临近生命终点的老人再次分两组,分别在他们的房间里放一盆植物。一组老人被告知,他们需要照料这些植物,不要让植物死掉。他们的白天作息时间可以根据照料植物的需要而自行安排。而另一组老人则被告知,他们不需要照料植物,自有护理人员打理,他们的作息时间也不能自主,一切听从安排。实验进行了18个月。18个月后,他们得到很惊人的结果:被要求打理植物的老人组还活着的比例几乎是另一组老人的两倍。

两个实验后来都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

这一系列实验都提示了这样一个可能:人的心理影响远超以前所知,精神的力量对于身体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能影响衰老的进展。

前所未有的实验

回到开头所说的实验。这一次,朗格博士要测试的是心理作用是否能延缓衰老,甚至让老人返老还童。

老人参与实验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生理上的测试,评估他们的衰老状况,包括记忆力、听力视力、身体的灵活度等等,均记录在案。

第一组受试老人一到实验者安排的居住地,就被告知他们需要按照自己20年前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求“活在当下”,说话时候凡是提到1950年代事情的时候都必须要用英语的现在进行时态,而非过去式。努力让自己完全地回到五十多岁的时光。他们一下车,立刻被当作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对待,没有人搀扶,更没有人帮助搬运行李。老人们得自己将行李一件件地搬进房间。接待人员也将他们当作普通的中年人对待,完全不把他们当老人。

每天早上起来,工作人员给他们发放写着1959年新闻的“当日”报纸,桌子上摆放的都是他们当年的照片。互相谈论的话题也必须都是1959年的事情。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真正从心理上穿梭回到22年前,重返旧日时光。

而另一组提前一周到达的老人则被告知,他们仍然是活在当下的1979年,按照平日的生活日常照常生活,他们可以尽情地回忆往日时光,当往日不可追,旧日也不再来。

一周后,实验结束。两批老人再次进行了实验前所做的系列测试,结果非常惊人。

重返往日时光的老人们明显步伐轻快,身体灵活,坐得更直,视力居然也有了提高。实验前后照的照片拿去给第三方的陌生人看,都说实验后的照片看起来年轻很多。有趣的是,在返程的时候,第一组老人看见摆放的橄榄球,居然突然兴致盎然地一起打起了橄榄球,似乎真的回到了中年。

遗憾的是,朗格博士没有将这一实验写进论文让同行评审,所以笔者也没有机会读到原始文献,了解实验的详情。她说,因为实验的结果过于惊人,远超预期,在那个年代很难被评审接受。毕竟,这个实验样本数有些小,实验时间也有些短,也不算严谨,很多可能影响结果的外在因素没法简单排除,比如就光是实验的新颖性和想要取悦实验人员的动力就可能足以让这些老人表现优异。

但这个实验开创了一个先河。自那以后,相关的研究人员做了许许多多的类似实验来探索心理和情感的偏向对于衰老进展的影响。

区别于安慰剂效应

现在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对于身体的正面或者负面的作用都非常大,有时大到超出常人的想象。

比如医学上非常知名的安慰剂效应,就是心理对于身体影响的绝佳例子。二战时期,在战场上救助伤兵的美国医生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在混乱的战场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的战斗中,镇痛剂很快被用完。当伤兵喊叫着要镇痛剂时,万般无奈的护士只好用生理盐水代替,但告诉他注射的是强力镇痛剂。让毕阙医生震惊不已的是,注射盐水后的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似乎真的止住了。

对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毕阙战后回到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1955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非常著名的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强力的安慰剂)。他将这种由心理暗示所导致的明确的临床效果称为安慰剂效应。文章里,他描述了超过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于安慰剂效应。此后,临床实验中,与安慰剂组对照成为开发新的药物或者疗法的不二规则。

心理对于身体的影响通过越来越多的实验得到证实。比如在一项关于安慰剂效应的实验中,接受针灸治疗的腰痛患者,只是告诉他们针灸刺进了皮肤,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实用的是假针,针头根本就没有挨到皮肤。

但朗格博士开创的实验不太一样。安慰剂效应是在受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受试者不知道自己吃的不是药,或者接受的是假的治疗,单纯“被骗”而相信效果,结果却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这属于潜意识的影响作用,不能说破。多数研究人员相信一旦受试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剂,效果就差远了,甚至完全无效。

“自欺欺人”的力量

2010年英国著名的电视台BBC重复了朗格博士的实验。他们做了一期真人秀节目,叫做“年轻人”。这次找来的是6个年事已高的英国的明星。几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被送到了模仿1975年的房子里,跟1981年的实验一样,室内一切都仿照1975年的陈设,让他们“欺骗”自己,活在旧日时光里。一周后,电视上的这几个老人明显显得年轻了很多,生理指标也显示有明显的改善。一位坐着轮椅被推进去的老人,一周后柱着拐杖自己行走。另一个以前穿袜子都有相当困难的老人,一周后居然轻松自在地主持结束晚宴,席间左右逢源谈笑风生。

朗格博士后来做了一系列实验进一步证实她的假说。2007年,她又做了一个实验。这次的对象是84个酒店的清洁工人。这些清洁工因为工作繁重,没有时间专门去锻炼。84个受试的工人分两组。研究人员一再向一组工人强调,她们的工作其实跟医学界所推荐的日常运动的强度和力度相差无几,算是非常有用的锻炼身体运动。而另一组则告诉她们工作就是工作,起不到运动的作用。实验结束的时候,尽管两组工人的其他情况都一样,也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但第一组被告知工作就是运动的工人的平均体重比起第二组有显著的降低,腰臀围比也有轻微地下降,体脂肪指数甚至都有下降。而唯一不同的就是心理认知的不同。

朗格博士以及后来其他人做的相关实验说明,人们既便是明知自己是在接受虚拟的实验,单纯只是心理的力量,给自己“自欺欺人”的正面鼓励,正面思维的力量就足以改变人的生理状况,甚至能延缓衰老。

即便不能抗衰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会反映到身体健康上,比如心情愉快的人会减少焦虑,抵抗疾病的能力升高,心脏健康也会得到提升,在遇到重大变故时身体的抗打击能力也会提高。2003年发表在《心身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发现,积极心态的人比起普通心态或者消极心态的人,患感冒的几率都要低很多。即便患上感冒,这些人的症状也要轻微许多。所以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对于维持健康的身心都很有益。

中国有句老话,笑一笑十年少,不是没有道理的。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身体的健康,衰老的减缓,都有着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巨大影响。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吕洛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