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普遍认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发生在中国,这就是著名的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发生在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一场决战。

据《明史》等史料记载,这次决战,双方都不惜血本,朱元璋一方的参战人数是200000,陈友谅是600000(有说650000)。

陈友谅的人数虽然三倍多于朱元璋,却被弱势一方的朱元璋大败,不但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明史》记载,公元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领10万水军,越过朱元璋军队占据的安徽贵池,先后拿下太平、采石。

没想到,由于求战心切、骄傲轻敌,之前那么牛逼的陈友谅,竟然未能识破朱元璋的诱敌深入之计。

需要说明的是,陈友谅的军队不仅数量大大多于朱元璋,其战舰也是巨舰,而朱元璋的小船与之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为什么失败(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1)

​图1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

船大既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最大的坏处是行动不便,尤其是在狭窄的水道,而在这样的水道,小船的优势,明显大于巨舰。

新河(今南京城西南),就是这样一条水道。

诱使陈军从开阔的大江进入狭窄的新河之前,朱元璋先是命令各路人马,在各处要地设伏,为其准备了一个大口袋,朱元璋本人,则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

然后朱元璋把康茂才叫来,老康,该你出场了。

老康名叫康茂才,与陈友谅一样,之前都是拿元朝工资的,后来降了朱元璋,而且和陈友谅还是好盆友。

朱元璋要他做的很简单:给陈友谅写一封,信中说,友谅啊,好久不见了,其实我早就想见你,早就想和你一起干,之前投了朱元璋,那是没办法,我在那旮旯过得并不好,时刻想念咱们之前在一起的好时光,如此机会来了,让我做你的内应吧,咱们里应外合,把姓朱的干掉,咱们会合的地方,就定在江东桥吧,以“老康”为暗号,到时候你叫声“老康”就行了。

接到康茂才的信,陈友谅竟然毫不怀疑有诈,率领大军就出发了。

陈友谅是1360年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抵达大胜港的,来到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他依约连叫几声“老康”,谁知无人应答,陈友谅这才明白,该死的老康忽悠了他。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为什么失败(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2)

​图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天真的小陈同志,看来“除了自己谁也别信”这句古话,你不记得了。

朱元璋立即下达进攻命令,顿时伏兵四起,水陆夹攻,陈军遭此突然袭击,顿时大乱,争先恐后登舟而逃。

舟倒是登上去了,逃则逃不了了。

新河本就狭窄,又正值退潮,陈友谅那些巨舰更像是埋在土里的石头,动弹不得,陈军被杀死者不计其数,两万多人被俘。

陈友谅只得弃巨舰乘小舟,慌忙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战陈军仅遗弃的巨舰,就达100多艘。

朱元璋来了个乘胜追击,顺势夺回安庆、太平,攻占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应天之战失败后,陈友谅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又趁机不断向西发展,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抚州等十多个州,收编洪都(今南昌)水军后,又接连攻下瑞州、吉安、临江,来了个实力和控制区双大增。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为什么失败(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3)

​图3 张士诚(1321年-1367年)

1363年二月,之前一直很老实的张士诚以为小明王好欺负,派兵围攻其最后的据点安丰。

安丰可不能落到陈友谅手里,因为它是应天的屏障,安丰一丢,应天有可能不保。

接到小明王的求援信,朱元璋立即率兵救援,给了陈友谅趁火打劫的机会,集中60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

位于赣江下游的洪都是个军事要地,千万不能丢,守军拼死固守,洪都一个多月坚如磐石。

那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一系列情报送到他案头:江水日益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已干涸,不利于陈军巨舰行动;陈军缺粮,士卒饿死不少。

彻底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就这样“从天而降”。

而这时候的陈友谅,变成了十足的傻叉,啃了一个多月未能拿下洪都,应该知道这块骨头不好啃,再啃下去也是徒然,但他却决定继续啃下去。

他这一犯傻,正中朱元璋下怀,他命令洪都守军继续坚守,最好再坚持一个月,同时命令围困庐州的徐达:老徐你别围庐州了,赶紧回师,咱们去干票大的!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为什么失败(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4)

​图4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

徐达率军回到应天,朱元璋亲率20万水军,到洪都去捞大鱼。

陈友谅第一时间撤了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集中力量迎战朱元璋。

在位于鄱阳湖内的康郎山,两军遭遇了。

与之前一样,陈友谅的战船依然是巨舰,布了个一字长蛇阵,长达几十里,“望之如山”,阵仗之大,足以把胆小者吓尿。

朱元璋则把自己的舰船分为20队,全都配上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以及弓弩等等。

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各队接近敌舰后,首先朝对方发射火器,然后用弓弩招呼。

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两天,朱元璋采用这种战术,对陈军不断发动猛攻,仅在头一天,陈军的巨型战舰就被火炮干掉20多艘,被杀的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朱军也有不小伤亡。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为什么失败(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5)

​图5 火烧陈友谅

朱元璋见无法取胜,亲自率水军出战,采纳部将郭兴建议,决定火攻。

耐心等到黄昏时分,终于吹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挑选的勇士,早就准备好了,他们驾驶7艘装满火药柴薪的渔船,径直冲向敌舰,靠近后放火。

转眼之间,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化为灰烬,陈军死伤过半,大火还烧死了陈友谅两个兄弟,以及大将陈普略。

对峙了一个多月,形势逐渐对陈军不利之际,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势不妙投降了朱元璋,导致军心动摇,陈友谅一怒之下,杀了抓到的朱军俘虏。

朱元璋则相反,全部送还对方的俘虏,给了陈军这样一个感觉:你看人家老大多好,咱们老大,简直坏透了!

被困湖中一个多月后,陈友谅扛不住了,决定冒死突围。

朱元璋早料到他有这一着,已经把军队移到江西湖口,等他自投罗网。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为什么失败(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6)

​图6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突围开始了,他选择的突围地点,是南湖嘴。

开始倒还顺利,朱军仿佛人间蒸发了,谁知刚到湖口,朱军就四面八方冒了出来,上来就是猛攻。

此路不通,陈友谅便拐了个弯,改走泾江,傅友德的伏兵,早就在那里等得不耐烦了,陈友谅的船队一到,正好给他们“解闷”,他们驾驶轻舟左冲右突,同时弓箭伺候,陈友谅的船队,顿时成了诸葛亮借箭的草船。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焦虑不已的陈友谅刚将脑袋伸出,指挥反击,突然一支流矢飞来,“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老大挂了,群龙无首,那些残兵败将,一下就完蛋了。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为什么失败(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7)

​图7 《皇明英烈传》中有关鄱阳湖之战插图

陈友谅虽然完蛋了,但他的老巢武昌,还有儿子陈理。

朱元璋是第二年二月攻下武昌的,陈理投降,陈友谅之前的地盘,统统归了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凡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势一方,基本上都有轻敌思想,而这,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文:沙尘暴

参考文献:《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