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齐长城(十)
作者:飞扬
此段长城开始处为广灵直峪村,终点为广灵宜兴圣泉寺。
中国长城遗产网公布的地理位置如下:
谷歌地球显示如下: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将其归属在大同镇“大同巡道辖不属路图说”里,而在明万历《四镇三关志》里,属真保镇管辖。
广灵城图(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本城土筑于洪武十六年,万历元年砖包,周二里七分十五步,高连女墙四丈。原设知县一员,正德二年设有操守,嘉靖二年加升守备,万历六年议改防守,九年裁革之,万历十九年复议设操守。本城系腹里,乃浑、蔚适中之地,巡微之卒几三百,亦足以守疆域,盖邑小民贫,非虏所垂涎故也。然六榜山、火烧岭等处皆矿徒巢穴,禁制之法不可不严。时虽称平,未可辍防也。
宜兴红土坡村段,明土夯城墙遗存相当壮观。
王国良先生在《中國長城沿革考》中认为:这段北齐长城在天宝八年(557)从库洛拔(代县朔县交界)到坞纥戍(灵丘西南)而筑,也就是利用“畿上塞围”增筑而成。
张维华先生在《中国长城建置考》中认为是赵国时期赵肃侯的北段长城。
这也就是说,此段长城在战国时期赵国、北齐、明,都有记载,相关专家也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长城从直峪村南面山涧东向,拔地而起,依靠陡立山势,形成坚固防守。
长城沿山脊蜿蜒延伸,大部坍塌,只有个别地方一侧墙体残留,或断或续,已属不易。
西宜兴村山脊处,石砌长城痕迹连绵不绝,半米或一米掩体众多,各掩体相隔短的只有半米,长的两至三米,背南面北,显然处于防守北方状态。
关于这些掩体的具体作用,目前还没有官方的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抗日或是解放战争时期遗留下的掩体。
不同时期长城墙体,有单独的;有相伴构筑的;有在原来基础上增筑的,这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水平和认知的不同。
回程路过圣泉寺,据说是北魏时期的寺院,有“小悬空寺”之称。
广灵湿地,天蓝水清,候鸟飞翔,自由的天空,真好!
2019年3月16日侧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