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焦虑原因(焦虑的表现及其应对方法)(1)

这一代的年轻人正处于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经历着前人很少遇到的压力情境,诱惑、竞争、责任、早熟、网络……都给青少年抑郁症埋下了伏笔。

在《孩子,你并不孤单》中,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兼认证心理治疗师彼得·麦克博士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及时发现和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潜在表现,如何为他们提供应对焦虑和失败等生活挑战的技能,并指导他们走上疗愈之路。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卑、情感痛苦、自我伤害和自杀等消极现象的成因和表现,还包括对青少年抑郁症康复者的访谈,并展示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充满信心和适应力地面对生活。

虽然应对青少年抑郁的方法需要不断检验和改进,也需要因人而异,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与青少年抑郁和焦虑作斗争的最终目标,绝不是仅仅让他们免于痛苦,而是逐步引领他们经历一段有意义的生活之旅。

本书作者彼得·麦克拥有瑞典隆德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卫生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及英国邓迪大学医学教育硕士学位;对临床心理学、治疗学、写作和正念减压法颇有造诣,也是经过认证的回归治疗师,曾出版多本心理治疗著作,其近期新书《弯而不折》《孩子,你并不孤单》集中关注青少年抑郁症的主题。

阅读焦虑原因(焦虑的表现及其应对方法)(2)

《孩子,你并不孤单》,[新]彼得·麦克著,文毅、孙瑾译,东方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

书摘

焦虑有哪些表现

孩子焦虑的表现,不仅仅是精神紧张,他们的身体、情感和精神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表现出的症状也多种多样,比如害怕生活失控,或是忘记在学校学过的内容。孩子焦虑时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或是恐惧的状态,像是预感要发生什么坏事。

通常,我们把恐惧理解为一种在现实情境下对可识别危险的情绪反应。我们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因为恐惧往往是具体的,而且需要紧急应对。如果青少年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无对象的、扩散性的焦虑。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焦虑是在7岁。那天早上,我突然精神紧张,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强烈的躁动伴随着紧张和对学校环境无以言表的恐惧。我觉得自己有些反常,不太对劲,好像发烧了。老师同意让我回家休息。之后,我测了体温也正常,但焦虑和恐惧的感觉持续了一整天。我好像是在恐惧什么迫在眉睫的危险带来的威胁,但这种威胁并不真实存在。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次经历恰好体现了应对焦虑的最大难题——识别其来源。我们很难清楚地了解引起焦虑的原因,因为躁动的精神状态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通常这种焦虑感会在孩子心里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疲惫。对于孩子的焦虑,父母大多选择不相信、怀疑,或只是把它看作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忽视了。

我们要知道,孩子焦虑发作时,大脑中的逻辑分析功能已经停摆,而情绪因素占据了上风。这种情况下,想要依靠理性分析帮孩子走出焦虑,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我们能做的,是教给孩子一些管理焦虑的方法。

焦虑症通常表现为头晕、出汗、咽喉肿痛、口干、心悸或恶心。有时症状不太明显,也会出现颓丧、搓手、抖腿等反应。这些症状会给孩子灿烂的童年蒙上阴影,让他们觉得事情正在失控。他们可能会因此受到惊吓,希望父母感受和了解自己的痛楚。因此,富有同理心的倾听,对缓解孩子的焦虑是很有帮助的。

有时孩子外表看起来很正常,但内心却在呼救,此时千万不能视若无睹。如果孩子焦虑症发作,有一种应急处理方法,就是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深呼吸。深呼吸对大脑有镇静作用,只有冷静下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找到解决办法。

对孩子来说,知道自己并非独自一人面对焦虑,还有其他人能理解自己,会是一种安慰。要让孩子意识到,忧虑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保护机制,有助于他在危险中生存。孩子要做的,只是找到一种方法,来处理这一保护机制引发的错误警报。

情绪可以寄居在潜意识之中,因此有一种处理焦虑的方法就是利用潜意识中的创作潜能和幻想的力量。总体思路是塑造孩子感知自己情绪的方式,比如拟人化(本章最后一节将详细阐述)。拟人化是一门把孩子的情绪特征进行拟人化表达的艺术,鼓励孩子以艺术化的形象表现自己的焦虑,或是干脆创造卡通形象来将焦虑拟人化。创造这样一个角色,可以让孩子在焦虑时产生的可怕生理反应变得不再神秘。这一过程还可以重新激活孩子大脑中的逻辑分析功能,让大脑重回理性。

有了这一方法,孩子就可以将更多的情感、幽默、真理和人文品质融入无生命的事物,与事物建立联系。这些联系让孩子得以切换视角,用象征的形式看待自己的焦虑,也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如何面对世界。

作者:彼得·麦克

编辑:薛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