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用印32条,务必搞懂
1/32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3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3/32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32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5/32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6/32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7/32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32蓋二印,上朱文,下白文,不可匹配;上朱文,下朱文,不可匹配;上白文,下白文,不可匹配。而只有上白下朱可匹配。
9/32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0/32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11/32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2/32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3/32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4/32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5/32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16/32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17/32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18/32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19/32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5公分为适中。
20/32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1/32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22/32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3/32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4/32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5/32用印宁少勿多,宁单勿双;印泥的使用宁古勿媚,主张用仿古色,次之朱砂,最次大红,这样会提高作品的格调。
26/32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7/32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28/32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29/32储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其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干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0/32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須常調使之勻和也。
31/32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粘之朱已均勻,乃盖于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搖,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2/32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印泥的相关常识
印泥
印泥是中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印泥。根据史书上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的,临用时用水浸湿,这就是当时称封泥。到了隋唐以后,社会的进步有人研制出纸张,人们又改用水调组朱砂于印面,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便渐发展成现代的印泥了。
制作书画印泥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矿物、植物油、植物纤维、天然香料,精工检验,合理配方,手工捣揉制作而成。常见有朱砂、朱镖、八宝等,印泥其配方各有所特点,色泽也有明显之分。
它不同于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篆刻钤印或书画上用的印泥,并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切记书画印泥其特点是色泽沉着、稳定细腻、干湿适宜、落纸沾而不渗,印迹富有立体感。这是一般印泥根本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反之只能称之为印色,不可用作用金石书画。
据考古和史书的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代就已使用印泥。那时的“印泥”和现在的印泥不同。它是用粘土做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湿透。当时的公文和书信是用漆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为了防止泄密或传递过程中的私拆,在写好了的简牍外面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再用绳子把它们捆在一起,然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丸湿泥封上,再用印章铃上印记,作为封检的标记发出去。这种泥丸称为封泥,也称为泥封。用泥丸封新的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以后,有了很好的纸张,公私书信一律改用纸,简牍也就废止了。用泥封信的陈旧做法也不再适用。于是,人们又改用水调组朱砂于印面,在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
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之后便逐渐发展成现用的印泥了。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它的品种很多,主要有朱砂印。其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它是用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其次是朱镖印泥。它是漂制时交上层的朱砂细末与艾丝、油等调制而成,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朱砂或朱镖中加入不同的原料,其名称也各不相同,有八宝、魁红、镜面、美丽等。此外,还有仿古印泥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
善用印泥的人选择印泥,就像善书者选择笔墨一样。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艺术效果。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所以购买印泥要注意,篆刻钤印或书画上用的印泥,并非是免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文具店所售印泥因其质粗,油重,色浮,不能表达印章之本来面目。其实,它不是印泥而只能称为印色。因此,决不可用作治印钤样或书画盖印之用。好的印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目前,以福建漳州丽华斋所制印泥为最好。上海西泠印社所制印泥,也颇得印人赏识。此外,苏州姜思序堂、微州益寿堂、北京荣宝斋等所制印泥,亦有可用者。现在,市面书画店所卖之印泥品种很多,价格在十元50克至上百元50可不等。然而,只要细腻厚亮,色艳而沉且不渗油者即可选用。
印泥的保存忌用紫砂磁器,因其能吸收油份,容易使印泥干燥。也不可使用钢、铜、铁等金属盒存放,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日久会变黑。贮藏印泥最用瓷缸或玉盒,且应置于荫凉处。使用时要轻按轻提。每次用过后,需将缸盖盖好,防止尘灰进入而有损色泽。此外,印章要擦拭干净后方可沾泥。印泥在存放过程中,每隔十天左右须用印筋将其翻调搅拌一下。因朱砂体重而沉,油质体轻而浮,久之不动,则砂体下沉而易结成硬块,故印泥须经常搅拌,使之匀和。故此则可经久耐用。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中国产的印泥,以前以漳州的丽华斋、北平的荣宝斋、杭州的西泠印社三处最有名。好的印泥,色泽鲜明,永不晦变,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後,印泥上结一层光泽,“用手拂之亦不脱落”。如自制印泥,则应备朱砂、印油、艾绒三种,油以菜油、茶油为最好,炼油可以用定温箱烘烤,到用箸沾起油时可以成丝,即可使用。朱砂可以先用酒精去掉砂中的铁质,然後用滚筒机加油磨细,只需半小时便完成,但制出的印泥,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使用。
分类折叠编辑本段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显得有精神。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难看。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嫖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
(2)朱嫖印泥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未与文丝、油等调制而成。朱砂或朱膘也有加银朱的,也有加调洋红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称有八宝、魁红、镜面等。不管何种名称,只要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者为上品。市上一般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两的,一般初学练习,买三至五元一两的即可。现制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苏州等地的产品较好,可供选择,只要色沉着而不渗油者即可应用。过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叶的纤维、杀砂和炼制过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调制而成,方法较复杂,(解放前出的>篆刻入门>一类书中有较详细介绍可参考)。
(3)还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作为特殊场台用外,)般较少用。若有兴趣者,亦可备用。印泥的保管,应放置在瓷盒内为好。不要放在全属盒内,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甲.久会变黑,影响质量。印泥用一段时间后;要用印筋调拌,使之油、砂、艾绒拌和在一起,否则易结板。印泥日久会用于,也可适当调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搅拌后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冻,变得于硬起来,用之前应在太阳下晒一些时间,使之变软后再用。
朱砂印泥,印章刻毕后,要以纯正朱砂印泥钤盖,方能充分呈现印艺之美。朱砂印泥主要为朱砂、印油及艾绒三种成份构成。市售印泥以上海西泠印社的潜泉印泥、北平荣宝斋印泥、漳州八宝印泥厂的八宝印泥等品牌较为有名,其中上海西泠印社所产潜泉印泥依次又有箭簇、镜面、美丽及光明等品名。一般书画篆刻专卖店皆可买到。注:八宝印泥:色泽朱红,鲜艳夺目;细腻浓厚,气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泄;燥热不干,阴雨不霉;印迹清晰,永不褪色。
使用折叠编辑本段
一般印泥颜料分轻质的有机颜料和重质的有机颜料。而同一有机颜料或同一无机颜料的材质,轻重有时候也有所不同。而颜料与油脂的比重更不一样。
油脂,颜料和纤维的调和仅仅是一种物理反应,所以搁置日久会发生分层现象。轻的颜料会随着油脂缓缓上浮,重质的颜料就会缓缓下沉。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层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印泥表层会出现油状的色浆,该色浆会发生酸败,变得又粘又稠。下沉的重质色浆逐渐结块变硬。这种变化不同程度的挫伤着纤维,最后造成纤维腐烂,而印泥变成硬块或者是十分粘稠的有色浆,无法使用。为使印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必须经常正确翻调之。至少半年翻调一次。
所谓正确的翻调,即指翻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翻调工具:光滑的牛角片,光滑的竹片或者光滑的塑条。
翻调手势:顺着一个方向上下翻动,不宜切割、打转式的翻调。
冬天翻调印泥可将印泥(连缸)放在蒸汽上或者直接用热风加热后再进行。
翻调的作用:视不同比重的颜料,油脂和纤维充分混合,且交织成一体。
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翻调可改善色浆表层被占用而导致的比例失调的状况。冬天翻调可改善印泥的软硬度,使印泥上章易,落纸易,且均匀。
区别折叠编辑本段
印泥是钤盖印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篆刻中国印用的印泥与用于公文的印油不同,前者主要是以艾叶纤维、朱砂和蓖麻油为基本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才制成。好的印泥钤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沉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油,文字醒目清晰。 一般印泥除了红色外,还有各种特殊的印泥,如绿色、黑色、褐色、蓝色等。选择印泥除了色泽外,还要注重质量和产地,上海、杭州、樟州、苏州都产有质量很好的印泥。
对颜料的选择主要看其是否会褪色,渗不渗油。对油脂的选择主要是对其干性度,粘性度和渗透性的考量。对纤维的选择是弹拉力的强度和吸取色浆能力的大小。所以好的印泥应该是容易上章,容易上纸,不渗色,基本不褪色。
印泥分为书画印泥,办公印泥,也可以称之为精品印泥,普通印泥。用于书画印泥的应该称为精品。书画印泥的印文必须清晰,不褪色,不渗色;更优者篆文不仅清晰,而且有神,能如实反映作者的刀功艺术。同时,书画印泥实体表面细腻,拌和时能成团且具有弹拉力。上章,上纸容易,而且均匀。用于书画的印泥宜略湿润,用于篆刻的印泥宜略干。用于办公的印泥一般称之为普通印泥,对它只要求表达的印文清楚,盖章落纸轻松即可。
按印方法折叠编辑本段
1.纸下宜垫平整的薄卡纸一张,或硬性的橡胶块一片。垫物之厚薄,软硬度要根据印面的平整程度。如果印面呈球面或者弧形,垫物宜略厚略软些。反之,如印面平整,则可直接放在玻璃台板上盖印。总之,必须努力使印文清晰的表示在纸上。 2.蘸泥上章的程度
章面蘸泥以遍而匀为最佳。
1)视章料结构的紧、疏、软、硬不同。紧硬章料蘸泥时宜略重,多蘸几次,落纸时要轻,慢,防止硬压。
2)视纸质。书画纸类,略带毛性,较粗,甚至较后,吸印泥量较大,所以要用湿润度大一些的印泥。上浆略厚一些,盖印时宜轻,慢,时间长一点。
连史纸类,略为细洁,光滑,纸质较薄,吸印泥量较少,所以要用干一些的印泥。上浆不宜太厚,该印时宜轻,慢,时间不宜长,见色透底即起印。
3.持章要正、直,可借用印规。不宜摇晃,移动印章。
4.盖章下印时,用力要尽量均匀,如纸的密度过紧,油的渗透力差,则用力不宜太大,时间适当延长,待色浆缓缓渗透纸面。总之,如能使印文效果达到白文红色块均匀不露白点,细朱文线条不断;朱、白文皆不变形,且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构思,刀功,印文清晰有神,这样的效果使用就是最佳状态。
5.附加注意点:
1)若遇纸张面积不大,而且印文红底面积较大(例如细白文类),可在该印后将纸面翻转,用指甲轻轻磨,直至浆色透纸为止。
2)图章用毕后即用软性纸或者布擦干净,免得积垢影响印泥和印文的色泽,质量。如积垢日久,可用小刷加肥皂水轻轻洗刷。
鉴别折叠
怎样鉴别印泥的品质真伪,为保证有较好收藏书画艺术品的永久价值,这与印泥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品质好的书画印泥选用陈年蓖麻油、天然矿物朱砂水银化合物、吸附剂艾绒等原料,手工捣揉制作而成。简单的说,用你的印泥盖于宣纸,用打火机点燃在其背面晃动加热,灼烧后低灰承现红褐色印迹的为朱砂印泥,反之为颜料印泥,朱砂印泥色彩艳丽夺目,侧光方晶体,遮盖力好,耐腐蚀性强,不溶于水。达不到上述效果的为劣质产品,不利于字画收藏家赏用。
保养折叠
1.印泥存放一定时间,印油就会浮上来,故要经常搅拌,以使印印油和印色均匀。
2.印泥畏寒,冬天要置放在较暖之处。
3.印泥使用日久,油分渐枯,可适量加存放日久的白蓖麻油调匀。但切忌使用新油,以防印油外渗。
4.印泥最好在瓷缸内存放。因瓷缸既不渗油,又可长期保持印泥质量。
制作方法折叠编辑本段
一、原料:菜籽油、朱砂、黄蜡、白蜡、艾叶。
二、制作方法:
1、取纯正菜籽油200克,石蜡(或蜡烛)45克、黄蜡(俗称蜂屎)5克,放入陶罐内用文火熬制。以保持溶液在罐内轻微沸腾为宜,并随时将表面的油沫除去,直至无油沫浮出时将陶罐从火上取下,待油凉后用滤网将油过滤于瓷盘中。油中不得有沉淀物,如有,必须弃之不用。
2、将艾叶去粗梗,洗净晒干并搓软后,放入药碾中碾压,然后去掉黑皮及叶茎。将处理好的艾叶用布袋装好放入水锅内蒸煮。煮好后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次日取出晒干,用手揉搓并去除杂物,所得物即为细长洁白似棉纱的艾叶纤维。
3、用酒精洗净朱砂并晾干,再放入药碾中碾细,越细越好。朱砂应选用颜色略带紫黑色的。
4、将碾细的朱砂加入熬制好的油中研磨(比例为1:4),至"油不浮,朱砂不沉"为宜。最后将艾叶纤维分次加入,搅拌均匀成软泥状即成朱砂印泥。最后,将朱砂印泥分装入塑料盒或瓷盘中压平加盖,即可使用或出售。
5、也可在油中加入金粉或银粉,制成个性化的印泥。
艺术折叠编辑本段
追溯印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出现了纸张和绢帛为主的书写工具而逐渐替代了竹木简牍,故且,在公文、佛经及绘画作品上就有了用印泥钤盖的印章,由此印泥取代了封泥,并在典籍中得到了证实。据《魏书·卢同传》中记载:“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薄对勾奏按,……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所谓“朱印”,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红色印泥钤盖之。《魏书》中所说的实例,仅证实了在军事公文上钤盖印章用的红色印泥。实际上在绘画、书法、契约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南朝的梁、北朝的魏及北齐,风行一种用印色钤盖的“骑缝印”,它的效用是为了防伪。在<通典>卷六十三中载道;“北齐制,……以有督摄万机印一钮,以木为之,长尺二寸,广二寸五分,……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缝。”所谓“骑缝印”是将数张公文页边叠放在一起加盖印章,如今我们还沿用这种独特的防伪方式。一些书籍收藏家,在自己收藏的书口上盖上一方收藏印,以作标识。
到了唐代,出现了用墨色印泥钤盖文书。现今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人抄写的经卷上,时而见到数枚墨印。在封建社会里,一些伦理情感上的东西,也注进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如遇上考妣之丧,百日内的私人用印由红色印泥改为黑色印泥。到了明清时期,遇上皇帝老儿驾崩,那么,百日内不仅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而且,连公文上钤盖的官印也得以红色改为蓝色印泥。
最早的印泥大都是用水和朱砂搅和而成的,但时间长了容易脱落。后来先人又用蜂蜜和朱砂混合而成的蜜泥,也不太理想。直到元代才用油来调制印泥。如今的印泥主要由朱砂、艾绒及蓖麻油调制而成。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有了出售印泥的作坊。乾隆年间,民间艺人用珍珠、玛瑙、红宝石、琥珀、金箔、银箔、朱砂等原料制成的“八宝印泥”,享誉京华,并成了皇上的贡品。
我国目前西泠印社较有声誉的印泥制作人是西泠印泥第三代传人曹勤先生,曹勤从1985年开始走上研究配制印泥秘方的岗位之后,不断的创新与改进印泥的制作,同时,他还吸收民间秘方,广采博纳,去伪存真。曹勤创制的西泠印泥系列产品,有超级硃磦印泥、超级丹顶印泥等七个品种,以及黑、棕、蓝、绿、黄等各种彩色印泥都具有色泽古雅、质地细腻、丰富沉着的特色,夏不渗油、冬不凝固,浸水不褪等优点,铃出印文清晰传神,有立体感,堪称为印泥家族中和珍品。书画家在一幅丹青酣畅的绘画作品上钤上一二方印章,可真是锦上添花,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西泠印泥折叠
西冷印泥
上好的印泥,价值不菲,在古代用一两黄金换一两印泥是常有的事。近百年来,在书画家,尤其是印人的心目中,由西泠印社制作的西泠印泥,也像黄金一样珍贵。这是因为西泠印社从建社初期就开始自行制作印泥,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质地精良,一直受到书画篆刻名家的青睐,且名扬海内外。
西泠印泥制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高手辈出,其中张鲁庵最为有名。张鲁庵是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的老社员,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印泥制造,技艺不凡。张鲁庵在制作印泥之余,还热衷于搜集历代名印和精拓印谱,是当时有名的大收藏家。1962年4月,张鲁庵在上海寓所病逝后,其家属按照他生前遗嘱,将他所藏的秦汉铜印、历代名家刻印1525方和历代印谱2000余册,其中有明代精拓、孤本、善本200余册,悉数捐赠给国家,藏于西泠印社。张鲁庵的去世,对西泠印泥的制作无疑是一大损失,到了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西泠印泥制作已处于停顿状态。
浙江图书馆馆长、大书法家张宗祥先生对西泠印泥情有独钟,推崇备至。1962年冬,西泠印社在杭州饭店召开社员大会,商讨1963年西泠印社建社60周年纪念活动事宜,会上,新当选筹委会主任的张宗祥先生在讲话中特地提到恢复西泠印泥制作的事,他激动地说:“从前,西泠印泥是名牌货,名驰中外。它的特点是:工艺精湛,选料讲究;不但永不退色,而且永保鲜艳,受到国内外名家的欢迎。西泠印泥是我们印社的特色之一,应积极恢复制作。”
后来,当选为西泠印社社长的张宗祥已是82岁高龄,仍念念不忘恢复西泠印泥制作的事,他曾向时任杭州市文化局局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的孙晓泉提议:“西泠印泥的制作,从前是张鲁庵技术最好,可惜他已经去世了;现在尚有韩登安(西泠印社老社员)的弟媳妇技术最精。可请她来做。”韩登安的弟弟韩君左夫妇,不仅使名扬四海的西泠印泥恢复制作,还培养了一批新人,使传统的西泠印泥制作得以代代相传。
西泠印社已拥有“超级朱石票”、超级丹顶”等10个品种、二十多个产品系列,“西泠”印泥商标已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西泠印社是一个集书画、篆刻一体的学术团体,因濒临西泠桥而得名。在灿若星辰的西泠艺苑中,西泠印泥就是其中的一颗明星。它由百年前西泠创始人吴隐研制,与西泠印社的手拓印谱被并奉为印林至宝。“西泠印泥”系手工制作,有超级朱砂印泥、超级金碧印泥、高级榴花印泥、八宝清芳印泥、极品缨绶印泥等品种,色泽鲜艳、印迹清晰,质地细腻,长期以来倍受众多书画家们的喜爱。几年前,异地一家印泥厂与西泠印社对簿公堂竞相争夺西泠印泥的产权,由此可见西泠印泥的影响及魅力之大。
西泠印社创始人为丁甫之、王福奄、叶铭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共同研制的西泠印泥,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民国时期西泠印社社员韩登安等人对印泥研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近二十年来,在西泠印社曹勤等人的继承发展下,有朱磦印泥,丹顶朱砂印泥等多种品牌。现在曹勤又研制出:仿清朝宫廷印泥(用现代技术防伪手段,简称防伪印泥)具有色泽古雅、质地细腻、丰富沉着的特色,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经久不褪,钤出的印文清晰传神。同时,还生产出色泽各异的多品牌印泥,经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收藏家、鉴赏家使用极为称赞,誉为艺林珍品。
西泠印泥的主要原材料为三种:1、蓖麻油 2、硫化汞 3、艾叶(产地福建连城)
一、蓖麻油经过3-5年的天然氧化
二、硫化汞(银朱也称朱砂)经过传统的水漂法提练成朱磦、朱砂。
三、叶艾生长在海洋性气候中,既要阳光充足又要地面潮湿,才能出好的艾叶,经水、干艾叶提练而成艾绒。
西泠印泥主要由以上这三种原材料配方合成。经过上万次的手工调和,即为成品。
印泥的外包装有四种:
1、特制烫金合、有王福庵题签的西泠印泥
2、特制绵合有吴昌硕题签的西泠印社
3、特制红木印泥合,刻有吴昌硕题签的印泥
4、简装
印泥缸通常烧有西泠印社底款的古龙印合及青龙、花鸟、山水等。以上四种的包装内均有西泠印泥的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