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南阁水哥

秦惠王,在整个秦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秦国历代国君中第一位称王的人。他用重刑杀死了商鞅,但又继承延续了商鞅变法之精神与内核,让秦国终于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而在制霸天下的道路上,一场至关重要的辩论,几乎再次改变秦国,而恰恰是他,做出了争取的选择。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1)

张仪的盘算

苏秦对于张仪是特别的佩服,他曾不止一次的说,自己不如张仪。这一方面是客套话,更多的是真心的崇拜。从一个谋士的角度出发,张仪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代顶级谋臣的形象不言自明。在他担任秦相以来已经为秦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2)

秦惠文君十年,秦国攻克魏国蒲阳,张仪出面调停,秦国归还蒲阳并送上质子,魏国割让上郡、少梁,从此魏国基本退出了西线的争霸,对秦国采取了守势。

秦惠文君十三年,攻克魏国陕地,大破韩魏联军。

秦惠王三年,张仪担任魏国相,原本是想促进魏国臣服于秦国,结果魏王不从,秦魏再次交兵,这一次连曲沃也丢了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3)

此后几年时间,魏王从来不听张仪的策略,硬是要组建联合和秦国对抗,每次都是被揍的头破血流。直到秦惠王八年,魏国退出联军,张仪回秦国赴任。

从以上的经历来看,张仪实在是太懂山东各国的情况了 。所谓的联合不过是拉壮丁一般将人数凑一凑,实际上依然各自为战。山东诸国之败,并非秦国多强,而是他们联合的多烂。而且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在当时韩魏两国占据的土地可是周王朝的京畿之地,也就是最早开发,而且土地最肥沃之处。能够尽快的占领这些土地,对于富国强兵绝对也是有好处的。而且,山东诸国一直在联合力量对付秦国,必须在山东各国找到真正的联合的办法前击溃他们,这就是张仪的出发点。

论战的核心是名利

秦惠王九年,秦国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政会议。目标很明确,伐蜀还是伐韩,哪个先做。这一次争论的对手是司马错,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

张仪非常的自信,这必须先伐韩呀,很快的举出了三大原因。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4)

第一、亲魏善楚,分化联军

对于纵横家而言,分化敌方的阵营,不同的国家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可能是铁板一块,而且根据张仪多年的经验,联军实在是太松散了,根本不成气候。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各个击破的做法最为恰当。

联军中最强的不过是魏国和楚国。而魏国这些年战败次数多了也变得老实,那么就剩下一个楚国。避免和楚国硬扛,那么就是要先搞好关系。秦国东进,目标是韩国,暂时没有涉及到魏国和楚国的利益,这样的难度不大。

第二、师出有名,周室该亡

从谋士的角度来说,周王朝已经是没落的贵族,早就可以一脚踢开。如果要东进,理由也非常的清楚,就说周王室霸占了魏国和楚国的土地,秦国带头向他讨回来。只要魏国占据南阳、楚国出兵南郑,秦国大军就可以非常顺利的进入京畿之地,拿回九鼎如此一来,天下就不用说,就会臣服在秦国的大旗之下了。

第三、经济收益更高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5)

如果说只为了那个九鼎而劳师动众的,这肯定是不划算的。而张仪想的是整个周王室的土地一并拿下之后,这经济账算一下绝对是赚的。秦国先最缺的依然是肥沃的土地。在郑国渠还有近百年后才会出现的关中平原,农产品生产效率之低,让秦国非常的难受,经常会受制于粮草的供应。一旦拥有了京畿,那么统一就会变得更加的容易起来。

张仪分析的并没有多少错误。在他看来,蜀国是蛮荒之地,开发需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样的投资不可能马上出成绩,对于他所在的地位来说,并没有好处。也许对于国家是有利的,但是个人而言,长远的投资只不过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事咱不干。

而恰恰是因为张仪这一份的私心和短浅,让他失去了站在更高维度看清事务的机会。

司马错的初心:为了称霸的秦国

历史上为啥会留下司马错的名气,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这场辩论会,另外就是 司马错的后代中出了一个司马迁。作为史记的作者,当然要把自己的祖先美化的更加高大上啊。说实话,作为旁观者我只能说,司马错你的思辨能力真的太强了,几乎是把张仪批驳的一无是处。想不到大秦还有如此辩论高手,真的是诸国的不幸呀。

司马错看待问题的角度就比张仪更高。作为军人,胜利是唯一的选择。国家利益要比个人的私利来的更加高。商鞅时代留下了奖励军功,对于这些将领的吸引力非常大。一个弱小的韩国和另外一个更加弱小的蜀国,你要他选,他肯定挑蜀国。 所以从他的理由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司马错之心在于强秦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6)

理由一:富国的前提是要强兵

秦国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土地太小、人口太少、兵源不足。那么要想致富,首先就要扩大版图。从军力态势来说,东边的韩国和魏国兵精粮足,城池高大,秦国和他们交手多次,虽然有所斩获但是自己的损失也不少。如此长时间的消耗下去,对于秦国更加不利。更何况,楚国还在南部虎视眈眈,一旦和韩魏打的两败俱伤的话,楚国趁势北上,对于秦国非常不利。

而西南角的蜀国,土地庞大,国家兵力也弱。我们不用动用太多的资源就可以消灭他。这样可以扩大版图,抢占他们的财富可以快速的致富。更关键的是,西南边陲小国,对于东方诸侯并不感冒,他们会认为秦国不过是在惩处叛乱而不会有疑心。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7)

理由二:劫天子会背上天下的骂名

司马错对攻打韩国也表示了自己的忧心。不管如何,周王室还是天下的共主。虽然已经衰落了大家都不听他。可是呢,攻打韩国、挟持天王这事情一定会造成天下诸侯的舆论讨伐,这明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上升期的国家不利

我们现在要的是一个好的名声。要知道山东各国已经不断的组织联军对我们进行骚扰,一旦我们进攻天子,他们就更有理由了,那么东线战场上不得安宁,国家经济调度上也会存在困难。只要进入持久战的局面,秦国总是不利的。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8)

理由三:必须小心隐藏在背后的齐楚两国

司马错最后在军事上做了详细的陈述。从表面来说,攻击的是韩周二国,但是要知道,赵魏韩三家本来就是一体,一方有难两家支援这是常态。而齐国素来尊王,要是周王将宝鼎送给了齐国,那齐国岂不是奋力来救。最后是楚国,楚国在南方一直是我们侧翼的威胁。如果我们不占领巴蜀,楚国也会想着向西进军。要到那个时候,秦国真的被包围了就危险了。

司马错的分析,从现实层面、到国际舆论最后是军事态势上的分析,确实非常的到位,秦惠文王也是明白人,于是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放弃伐韩,直攻巴蜀

秦强富、轻诸侯

司马错说的没有错,巴蜀之地果然给秦国带来了广袤的土壤和众多的人口,以及宽大的纵深。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从起兵到蜀国灭亡不过十个月时间。在山东诸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秦国已经将庞大的巴蜀之地纳为所有。

秦惠文王伐蜀还是伐韩(秦惠文王的正确决定)(9)

蜀主出降,自称为侯。秦国派陈庄为蜀相,开始了之后数十年的巴蜀大开发运动。从此秦国逐渐走向富足、诸侯失去了分庭抗礼的能力。天下大势,几乎定鼎。

世上没有如果,我们也想不出如果。这就是历史。

它在一次次的争辩中选择着方向与未来,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这一次秦国选对了,历史最终走向了一统。而如果错了话呢?又有人能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