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代表团向国际电信联盟“WP 5D”提交了5G无线空口技术方案国际电信联盟将根据后续会议的评估与协调结果,计划在2020年6月举行的“WP 5D”第35次会议上正式宣布5G技术方案,届时5G第二阶段标准将完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从1g到5g的经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1g到5g的经历(标准之争争出了什么)

从1g到5g的经历

近日,中国代表团向国际电信联盟“WP 5D”提交了5G无线空口技术方案。国际电信联盟将根据后续会议的评估与协调结果,计划在2020年6月举行的“WP 5D”第35次会议上正式宣布5G技术方案,届时5G第二阶段标准将完成。

纵览从1G到5G的移动通信史,每次信息通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技术标准之争,历次的标准之争又产生了哪些后续影响?在笔者看来,移动通信标准竞争涉及面较广,但整体而言可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参与标准制定企业的兴衰更替;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的增质扩容。

技术难度越高参与企业越少

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移动通信标准已超越了其原有内涵,不再仅是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项准则,而成为决定技术演进趋势、影响前沿产业生态,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通信标准领域的竞争,不仅是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主动权和主导权之争,更是国家间竞争的一种高级形式。笔者在此对1G到5G移动通信标准之争做简要梳理,以挖掘竞争演绎的基本规律。

从参与竞争的国家或地区来看,争夺1G标准主导权的主要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争夺2G标准主导权的主要有美国、欧洲、日本;争夺3G标准主导权的主要有美国、欧洲、中国;争夺4G标准主导权的主要有中国、欧洲;争夺5G标准主导权的目前主要是中国和欧洲。

不难发现,伴随通信技术的升级,制定标准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上升,有实力或条件参与竞争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从参与竞争的主要通信设备企业来看,在1G到4G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摩托罗拉、诺基亚、阿尔卡特、爱立信、LG、朗讯、富士通、日本电器、西门子、三星、华为、中兴等一批科技企业,而到5G时代有能力参与标准制定竞争的,只剩下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和中兴4家企业。

回归移动通信标准的最直接目的,即让不同的基站设备与手机之间能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移动网络的规模效应,而掌握标准制定的企业则能通过规则和协议的方式控制产业发展导向,牢牢占据通信市场“蛋糕”最大的份额。同样,伴随标准制定难度的增加,有能力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也在减少。

标准迭代带动产业生态发展

每一次标准迭代升级,都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指数级扩张,带来更强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移动通信产业进一步与各行各业融合。

1G使用的是模拟通信技术,主要功能是实现语音通信,带动了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通信技术应用成本高、商业模式单一、整体市场规模小是这一代通信产业的主要特征。2G进入数字通信时代,移动通信的功能显著提升,如手机实现了低速上网功能,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产业链复杂程度直线上升。

3G时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按下了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加速键,奠定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生态的基本架构,移动网络开始真正融入各个领域,各种平台、商业模式、新物种纷纷涌现。4G时代开启了真正意义的数字经济,移动互联网开始从消费领域进入生产领域,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都与通信网络密切相关。5G时代,在高速、泛在、低时延等网络特点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进一步融合,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

纵观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标准之争带来了快速、剧烈的行业洗牌,即参与旧标准制定企业的落幕与新标准制定者的崛起。而从标准创新与升级的视角来看,则是标准应用范围、领域、层次的不断深入,也就是移动通信产业生态覆盖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提升。

构建通信标准制定长效机制

每个移动通信标准都关乎国家利益。我国在通信技术标准领域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参与、4G同步、5G主导的艰难奋斗历程,在移动通信标准领域逐步实现了话语权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梳理历次标准之争,对于我国主要有3点启示:

一是构建通信标准制定的长效机制。移动通信标准竞争的背后是产业主导权和技术控制权之争,更是国家间利益的博弈。我国长期在众多前沿技术领域受制于人,打破通信技术标准国际垄断的局面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不仅需要奋力争夺5G、6G的标准制定权,更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前瞻布局未来每一代通信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是注重通信标准变革引发的产业变革。移动通信标准和技术日益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抓住变革契机可以获得极大的发展。如2G时代,诺基亚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契机,芬兰经济借此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是警惕依赖既有优势。历史已经证明,移动通信标准变革具有快速、颠覆的特征,依靠既有优势无法形成标准垄断。如依赖1G优势的摩托罗拉在2G时代衰落、依赖2G优势的诺基亚在3G时代衰落就是深刻的教训。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左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