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乡日报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
这是一座信仰之山、英雄之山、民族之山。
太行山,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在民族危难之时,豫北抗日烽火在这里点燃,留下许多令人动容的抗战故事。世代太行山人没水吃就凿洞引水,没路走就劈山开路,锻造了他们铁一般的意志。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绝壁长廊——郭亮洞,承载着一段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历史,几多悲壮、几多慷慨,它所孕育的郭亮精神同属太行精神谱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新乡南太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行浸式绝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将于7月1日在万仙山郭亮洞上演,重现郭亮洞开凿过程,致敬郭亮精神,激发爱党热情。
这是一个关于意志、信念、理想且充满艰辛、奋斗、伟大的故事
八百里太行精华处,奇险峻秀万仙山。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位于南太行万仙山景区,景区总面积64平方公里,原始荒古,真实自然,层峦叠嶂,飞瀑流泉。郭亮洞是该村一条挂壁公路,海拔1000多米,蜿蜒在120多米高的绝壁上,被称作“绝壁长廊”。远观之,如红岩上点缀的珍珠,出洞口,则是万丈山崖巍然陡立,仿若迎面扑来。
郭亮洞的开凿,不仅将美丽风光呈现给世人,也改变了整个村庄的命运,红火的旅游业带富了村民,家家有了小汽车,户户开起了农家乐。
时光倒流,44年前的郭亮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下山必走“天梯”。其实,“天梯”就是郭亮村先人在绝壁上修建的一条羊肠小道,最宽处只有1.2米,最窄处仅容两只脚通过,稍有不慎,便有失足坠崖之险。郭亮村人失足坠崖者有之,治病误时在“天梯”上断气者有之,因“天梯”行走艰难被拒婚者有之。
山下世界的变化,对郭亮人来说,似乎毫不相干。
为了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1972年,时任郭亮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带领村民,组成“十三壮士队”开始修路。在没有大型机械、测绘工具的情况下,村民苦战5年,经过悬索挂壁测量、钢钎凿赤岩、铁锤破石壁,打通35个天窗,打烂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12吨六棱钢钎,用力气、血汗,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2.6万立方米石方,凿出了长1250米、宽6米、高5米的挂壁公路。
参与打洞的老人回忆,一共打了5年,差点儿就放弃了。
那是打19号“天窗”的时候,队员王怀堂不幸摔下山崖,壮烈牺牲,村里人心恐慌,谁也不敢再提打洞的事了。那时申明信意志坚定,他把村里的党员带到王怀堂坠崖的那个“天窗”口,指着天说:“怀堂在天上看着咱们呢,他闭不上眼哪!现在是最难的时候,咱们不带头谁带头?这洞要是打不成,群众要小瞧咱们党支部、小瞧咱们党员哩。”
1975年年底,工程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村里人已经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了粮食,再也没有一分钱了。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早上5点钟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
大自然不经意间制造的天堑,在太行山人勤劳的双手中,发生了奇妙而伟大的变化。1977年5月1日,1250米长的“绝壁长廊”——郭亮洞终于正式通车了, 实现了世代郭亮人的夙愿。
后来,这条“绝壁长廊”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最险要的十条公路”之一。它所孕育的“凝神聚力、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郭亮精神,是现代版的“愚公精神”。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前来观光、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
这也是一场心灵洗礼与视觉盛宴的交融——
行浸式夜游是一种全新的,也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实现实景再活化、原真性再现、行进式观览,把游客带入历史空间,体验动人传奇故事。
南太行的夜,清幽而静谧,玩赏了一天的游客将走进郭亮洞,感受最先进的“声光电、全息影像、裸眼3D、AR”,穿越49年的时空隧道,邂逅最原始的“无机械、无电力”的绝壁开凿。
绝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时长40分钟,分“天梯险路”“开山辟路”“幸福之路”3个篇章。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引你回到1972年的郭亮,震天动地的炮声、浑厚有力的旁白,会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十三壮士抡锤掌钎破石壁”的艰辛、太行山人改变命运的铁一般意志、人们为改变命运激发出的无限潜能,在郭亮村半个世纪的今昔对比中,让游客由衷发出“向党致敬、向人民致敬”的心声。
近日,郭亮洞成功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绝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的上演,是郭亮村旅游模式从一日游向过夜游的成功转变,是助力精品线路打造的重要举措,是新乡南太行文旅融合的最新成果,是万仙山景区提档升级的亮丽展示。
建党百年,正是回望过往、眺望前方的最佳节点。追忆郭亮人的奋斗路,正是激发新时代前进动力的最佳方式,郭亮精神常青常新……
记者:陈荣霞
编辑: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