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东”指“东韵”,是宋金时期的“平水韵”(也叫“诗韵”)中的一个韵部。“东”叫韵目,即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东韵中包含有许多字,它们的共同点便是韵母相同(当然是指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读音),像下面的三段文字中,每个句号之前的那个字,即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融、虹等15字,尽管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同属于东韵,如果是作格律诗,这些字就可以互相押韵。“一”,是指东韵在平水韵中的次序。平水韵按照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为106个韵部,其中因为平声的字较多,故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东韵是上平声中的第一个韵部。后面的“二冬”、“三江”等情况也相同,不再一一说明。

声律启蒙全文译文(声律启蒙注解一)(1)

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这几句说的自然现象。

“云”和“雨”相对的例子,如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魏晋张华《上巳篇》:“密云荫朝日,零雨洒微尘。飞轩游九野,置酒会众宾。” 唐王铎《和于兴宗登越王楼诗》:“雨馀江水碧,云断雪山明。”

“雪”和“风”相对的例子,如《诗经·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晋陆机《苦寒行》:“阴雪兴岩侧,悲风鸣树端。”

晚照:傍晚的阳光,夕阳之余晖。 唐杜甫《秋野》:“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宋宋祁《玉楼春》:“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晴空:晴朗的天空。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唐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豪情到碧宵。”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这两句说的是动物。

鸿就是大雁,也可称为鸿雁。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它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以及羁旅伤感,所以在诗中被广为引用以寄托此意。《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汉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宋陆游《沈园二首》:“曾是惊鸿照影来”。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金元好问《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镜中看,各衰颜。”

来鸿对去燕:唐赵嘏《寄浔阳赵校书》:“帘下秋江夜影空,倚楼人在月明中。不将行止问朝列,唯脱衣裳与钓翁。几处别巢悲去燕,十年回首送归鸿。那应更结庐山社,见说心闲胜远公。”

宿鸟:归巢栖息的鸟。唐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唐白居易《咏怀》:“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鸣虫:唐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唐郑谷《蓼花》:“晚带鸣虫急,寒藏宿鹭愁。”

三尺剑 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说的是两种武器。

三尺剑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曾经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明张佳胤《登函关城楼》:“客久独凭三尺剑,时清何用一丸泥。”

六钧弓典出《左传·定公八年》,鲁国有个勇士叫颜高,他使用的弓为六钧(钧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三十斤),要用180斤的力气才能拉开。 唐罗隐《登夏州城楼》:“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隋辛德源《白马篇》:“宝剑提三尺,雕弓韬六钧。”

岭北:泛指山的北面。特指大庾(别名“梅岭”)、始安、临货、桂阳、揭阳五岭以北。 唐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岭北回征帆,巴东问故人。” 宋杨万里《雨霁登连天观》:“眼穿岭北书不到,秋入海南愁顿生。”

江东: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间清暑殿 天上广寒宫

清暑殿:古代洛阳宫中有清暑殿。或曰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曾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建造清暑殿,《晋书·孝武帝纪》:“殿前重楼复道,通华林园,爽垲奇丽,天下无比;虽暑月,常有清风,故以为名。” 唐刘禹锡《相和歌辞·团扇郎》:“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宋马之纯《清暑殿》:“见说当持百尺梁,四围修竹翠云长。正当盛暑都无热,不有薰风亦自凉。那与人间同日月,直疑天上两阴阳。有时更取龙皮浸,凛凛如飞六月霜。”

广寒宫:神话里称月亮中的宫殿为广寒宫。《明皇杂录》说,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游月宫,看见大门上悬挂着“广寒清虚之府”的匾额,后代便以广寒宫代指月宫。 唐鲍溶《宿水亭》:“雕楹彩槛压通波,鱼鳞碧幕衔曲玉。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 唐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广寒宫树枝多少,风送高低便可攀。”

夹岸晓烟杨柳绿 满园春色杏花红

夹岸晓烟杨柳绿:“夹岸”另有版本作“两岸”。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释道济《湖中夕泛归南屏》:“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满园春色杏花红:“满园春色”另有版本作“一园春雨”。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两鬓风霜 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 溪边晚钓之翁

一个是两鬓风霜,疲于奔命,一个是一蓑烟雨,悠然垂钓,述说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和境界吧!

两鬓风霜:宋王野《翠微亭》:“地高宇宙双眸豁,人老风霜两鬓侵。” 明林廷㭿《五月三十夜宿宣风馆次王伯安壁间韵》:“两鬓风霜惊白发,一襟愁绪怯黄昏。”

途次:旅途的意思。《论衡·逢遇》载:“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柰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仕宦有时,不可求也。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 明高启《赴京道中逢还乡友》:“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书,先询上京事。”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据《论衡·逢偶》:“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柰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这是终身不遇的典型。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明朱朴《楚江秋晓》:“残灯野寺钟初动,瘦马河桥客早行。”

一蓑烟雨:蓑:古时用草编制的雨衣。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溪边晚钓之翁: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这是老年得志的典型。 宋吴芾《二十七日泛舟偶成》:“小舟游漾小池中,偶与吾人笑语同。好把钓竿烟雨里,一蓑放我作渔翁。”

声律启蒙全文译文(声律启蒙注解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