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去了很多遥远的地方,看了很多国内外不同的城市,见识过不少精彩纷呈,也经历了种种起伏跌宕。回头来观察自己生活的这座城,便有了很多意外的感受。
不知不觉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慢慢与这座城市纠结共生。越来越觉得,要拍出一座城市的景观特点不难,拍些美丽的光影也容易,但是要用照片准确描述一座城市的气质,绝非易事。
一直认为,能在自己家门口拍照的人,才算是会拍照。每天上下班要经过的一条街,一个卖早餐的小店,胡同口的老大爷,这些每天都能遇见的平常的人,平常的风景,串起了这座城每天都会发生的平常故事。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其实也就是在人生里的旅行,情绪无法言喻,只好随手按下快门。
▲ 三联生活周刊,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读物,也是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最喜欢看的一本杂志。从商业利润的角度看,三联也许并不算成功,但从文化气质和对人的培养来说,它是电子阅读时代投机主义媒介无法取代的。
▲ 连丰胡同,远处隆福寺广场的兴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这个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人们蜷缩在大衣里,街边的楼剑指着蓝天。胡同外的建筑翻了新,而皇城根下长大的人,突然成了赤贫的石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带上了点“冥顽不化”的意思。很多事儿他们赶不上更新,很多规则他们也来不及下载。儿子可以教训老子,老年人在路上摔个跤都叫“碰瓷”,年轻人看到跳楼都开始玩命自拍。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隆福寺丰年灌肠老店,
我来晚了,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隆福寺丰年灌肠,因周边地区改造而停业,最后的老店已经被拆的七零八落,我在颓垣败瓦中静走沉思。店铺杨经理说,新店开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张还不清楚,但老北京的手艺是不会丢的。
如果时间允许,我恨不得走遍每个城市的老城,拍下照片,让二三十年之后的人们,知道中国的城市,原来曾有着怎样的风情。
▲ 慈慧胡同,最有情怀的修车铺。
王老爷子在这条胡同修了半辈子车,这个修车铺也被视为违章建筑强拆了几次,然而铺子总能起死回生,老爷子说虽然现在骑车的人少了,但还是要把铺子做下去,就当是给自己找个有意义的事儿。
老爷子平时还喜欢舞文弄墨,按照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白天修车为大家,晚上舞墨笔生花”。那天,坐在胡同口和老爷子聊了半晌,进进出出的街里街坊,一口一个老爷子好。
这就是北京,这就是北京人的规矩,有理儿,有面儿,有担当。
▲ 皇城根,忙里偷闲的环卫工人。
这是一个全民微信的时代,它让陌生人之间变得更熟,也让熟人之间变得更陌生。
▲ 钱粮胡同,刘伯承元帅府外,
老爷子拿着两张民国二十三年的照片,兴致勃勃的给我讲他叔叔当年的故事。
照片中的人是温怀光,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长、参谋长,太原战役被俘,解放后在红色运动中遭迫害,终于在2015年,重新被国家授予抗日爱国将领勋章。
其实,历史永远不会改变,无论你给她穿上什么样的衣裳。
▲ 南阳胡同,
老哥说,几十年了,就爱吃她家的松花蛋和咸鸭蛋,早上,就小米粥,倍儿香。
▲ 知春亭,大姐清唱着当年的歌曲,手舞足蹈起来。
亭边晒太阳的听众们,似听非听。
我们都被留在,自己青春时代的流行歌曲里。
▲ 怀德居士在这一天为每位到访的客人赠字。
满室墨香,挥来春光焕彩。
▲ 年过完了,可大红门却再也热闹不起来了,过去的一年,北京先后送走了新发地、动物园和大红门,这些具有时代标签的地名,就这样被写进了历史。
▲ 琉璃厂,杂货店老板收藏了许多毛主席像章和文革物品,这种东西最吸引老外。
▲ 猛地一看是个小老虎,
仔细看,原来是羊入虎口,
我按下快门的同时,一下子走了神,
脑中飞速闪过了朋友圈里生肖属虎的几个人,
思量着与他们的恩怨情仇。
▲ 颐和园,李大哥也是一个对颐和园有着特殊感情的人,与他一见如故,聊了很久,还加了微信。回想最近拍片,穿大街走小巷,因为喜欢走到哪聊到哪,所以也散出去不少微信号,大多是加了好友后索要照片的,和李大哥算是聊得多的,他是一个很有生活的人。
▲ 每次路过画中游,都能遇到这位老先生,他总是很耐心的给每一位游人讲前朝的那点事,时间久了,也听了好多段子,而始终忘了问老先生贵姓,只知道他干了一辈子无线电,却始终钟情于人文和历史。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认认真真的过完了他们的一生,但回过头却发现,那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人生。
▲ 北海公园,老李是从黑龙江农村来的,到北海公园管理处工作刚半年,他有着东北农民典型的外貌特征,手里还总爱拿着个收音机,自得其乐的听着小曲。
他说,你们北京人好啊,我说有什么好的?
他说,反正,就是比俺们内疙瘩好。
▲ 北海的黄昏,漫天夕阳的鎏金,无声院落的碧幽,独自晚归的老者,它们交融湮没,又攸忽分开,彼此变幻无定。
如果拍一张带有惜别情怀,又看不到夕阳和晚霞的日落照片,应该怎么拍?
我想用这张照片做答案。
▲ 国家大剧院,今晚上映歌剧阿依达,不同于往来穿着讲究的观众,两位来自东北的老夫妇与这个主题格格不入。听说要照相,老哥有些腼腆,整理了半天衣袖,结果发现还是少了颗扣子。其实,这位老哥照顾偏瘫的老伴快十年了,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带老伴来北京看病。这些年,吃了不少苦,但他始终微笑面对。
▲ 一位工人正在清扫剧院的水池,在平常的生活里,发现趣味与美丽,是摄影的最大乐趣之一。所以,对于摄影而言,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重要,观察力才显功底。
▲ “妈妈,等一下,叔叔在给我照相”我在收拾相机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小丫头从天而降,好奇的朝我的镜头里张望,对于这种送到嘴边的小鲜肉,我这个老法师是不会拒绝的。
▲ 刚察胡同,租住老城老房子的,多是远来谋生的外地人,他们终日为了生计而奔忙,却是这座城里幸福指数最高的一群人。
将来,他们的孩子,会把北京当故乡么?
▲ 家住皇城根的孩子们,放学后一起玩耍。
听说这个年纪的孩子现在都喜欢玩这种又贵又火的塑料拼砌玩具,而我的记忆中,能有一个擎天柱就是我长久的愿望,而那些拥有大力神合体的小朋友无疑就是那个年代高富帅的代名词。
▲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关注和熟悉身边的能力。
不管日出下雨,寒冬酷暑,都不过普通一天罢了。
▲ 天安门环卫的工人正在排练节目。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相比前几年,现在我镜头下不再有大美女,也不再有没哭你的糖水片,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容貌平常的普通人,和他们普通的日常生活。
对我的摄影而言,人的相貌美丑并不重要,况且把美人、美景拍漂亮了也不是摄影师的功劳。在这个物质快速发展精神贫穷落后的浮躁年代,我努力想透过镜头传递对普通人的关注,他们真诚,善良,勤劳,他们向往公平和正义,他们才是这个时代前行的真正动力。
▲ 昆明湖畔,日落时分,一位书法爱好者在地面写下,汲来湖水,写尽青山。
“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拍下的其实是你自己。”,从前我不太明白这句话,在走了很多路,遇到了许多人,拍了无数废片之后,我想慢慢有些理解了。
_______________
时代更迭,历史走到今天,在许多父辈人的眼里,先人的闲情博爱较当下的浊世喧哗已远,我们这一代人活得匆忙纷乱,急躁不堪。传统、礼仪、文化断了,公序良俗不复如前。但过去现在以后怎样才算更好,一直并没有准确的标准和公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世界,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可能最终会化为无能为力的释怀,或被忽略的惊喜。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然而,赤诚的火焰不会灭,
只要我们彼此将火把温柔交接。
愿薪火永相传,生生久不息,
愿你我有明珠一颗,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关于和弦的时光相册(i_neilcai)
爱好旅行和摄影的职业投资人,
国家旅游局特约监督员,撰稿人,
新浪认证风光旅游摄影红人,
多家网站签约摄影师,
深耕摄影十余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擅长人文纪实和风光类创作。
更多和弦的摄影作品展示,独家的旅行体验,经典人文瞬间和生活感悟,请关注和弦的微信公众号(ID:i_neilcai),期待与你的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