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武王起兵,联合八百诸侯,进攻朝歌,牧野一战,商军败退,兵临朝歌城下,纣王鹿台自焚,商场灭亡,周朝建立。
周朝作为历史上最长朝代,历经近800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则是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立,群雄四起,春秋时代有五霸,战国时期有七雄,但这些强大的诸侯国从何而来呢?西周初立,周武王姬发为天子,建号为周,定都于镐,追封已故的姬昌为周文王,严格上来说,武王姬发为周朝第一人天子。
武王姬发为了统御广大疆土,采用封建制,也叫最分封制,将天下领土分给诸侯,诸侯在其领土上,拥有高度自治权,而周天子坐镇中央,享受诸侯供奉。
分封制是一种较为宽松的统治模式,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土的都是周天子的,封于诸侯,诸侯管理自身领土,天子不参与,但需按时供奉,甚至诸侯之位,可以世袭。周天子攻敌,诸侯发兵,参与战争,与天子一同伐敌,颇有“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意思。
据闻,周初,武王分封,足有71诸侯国之多。其中,有商代殷人,如封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有伐纣有功之人,比如将大名鼎鼎的姜尚封于齐;更多地则是姬姓血亲,足有53国之多,各国相互交错,相互监督,保周之太平。
西周奴隶社会的巅峰时期,经济上采用井田制,体现了天子和诸侯间的生产关系。西周时代,生产力落后,可种田地有限,均在王都或者国都附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名义上讲,这些垦田均属于周天子。
周天子将有限田地将“井”字划分,精心打理,其中有小道和水渠,中间为公田,其余为私田。公田由百姓轮流耕种,收获上交与天子,私田则为诸侯国贵族所有,收获多少与天子无关,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东周,耕地增多和土地私有化的出现,逐渐崩溃。
分封制和井田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保持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但诸侯过多,之间战斗频发,有些消亡,有些兴盛,到了东周,就形成了诸侯争霸,群雄割据之势。
西周是在什么时候,逐渐衰弱的呢?周武王开国,第二位天子是成王,三为康王。自成王后,迁都洛邑,平三监之乱(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勤政为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世上称为“成康之治”。
第五位天子周穆王,甚是传奇。周一直受到犬戎部落(东边的游牧民族)骚扰,而周穆王两征犬戎,擒下五王,甚至将一部分戎人赶到了太原,扩大疆土,是西周最为强盛的时代。但常年征战,耗费国力,要不是文武康成四位天子打下深厚基础,周穆王也不一定能成此壮举。
之后,历代天子昏庸,国力衰退,诸侯势大,分封制的弊端显现。
到了第十代天子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剥削,引起贵族和平民不满,引发“国人之乱”,都城贵族和平民暴动,围困王宫,最终周厉王仓皇出逃,终生未入王都一步。
历王出逃,仍是天子,但西周朝政,却由周公、召公把持,史称周召共和。此时期,周天子颜面扫地。
历王之后,宣王上位之后,抵御外族,严明宗法,一度出现中兴之势,但到了其子继位,周幽王成为天子,这也是西周最后一位天子,自然灾害频发,任用小人,宠溺美女褒姒,不尊宗法,驱除皇后和太子,引得太子舅舅申侯不满,联合犬戎攻入王都,杀死宣王,西周灭亡。
说道周宣王,就能想起一个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是此人所干。为了博美女一笑,点燃烽火,招各路诸侯,引起不满,最终犬戎和申候进攻,烽火燃起,各路诸侯不再前来,算是自吞恶果。
西周之兴盛,在于分封和井田,政治和经济相配,但分封之后果,诸侯众多,任其发展,势力庞大之后,听调不听宣的情况出现,周天子虽未天下共主,奈何实力不足,对于诸侯无可奈何。
生产力发展,耕田逐步增多,土地买卖出现,代表着井田制崩坏;尤其是到了东周,周考王将最后一块地封出,此后,天子手中,无丝毫田地,完全徒具虚名而已。
总之,成也分封,败也分封,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情瞬息万变,需要适合的制度相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