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奴,是京剧《豆汁记》里的女主角,“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在演出此剧的过程中,对此剧原有剧本做了较大的改编,使其成为了一出颇具荀派艺术特点的保留剧目,并改名为《金玉奴》。

王开颜京剧介绍(贯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观结局大快人心的京剧花旦戏金玉奴)(1)

《金玉奴》原戏本是根据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改编而成。早先用过的戏名有《豆汁记》《棒打薄情郎》《鸿鸾禧》等,这里面还有个缘故。

昔日,每到春节,各地有演吉祥戏的民俗,在北京尤其讲究。上演的剧目主要是喜庆、红火、和谐、团圆的喜剧,而且无论大戏小戏,特别忌讳出现杀伤死亡的场面内容。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戏名,在春节期间演出的话,都要改唤另一个叫法。比如平时叫《摇钱树》,改为《摇钱宝树》;《黄金台》改为《黄金满台》;《满床笏》改为《七子八婿》;《御碑亭》改为《金邦乐•大团圆》;《定军山》改为《一战成功》,所以,这出平时唤作《豆汁记》《棒打薄情郎》《鸿鸾禧》的戏,也改称为《鸿鸾天禧》了。

王开颜京剧介绍(贯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观结局大快人心的京剧花旦戏金玉奴)(2)

那么,这个戏究竟是怎么个故事呢?话说宋朝时节,临安丐头金松之女金玉奴,于大雪天拯救一位倒毙于家门前的书生莫稽,饮以豆汁暖身。金松归来,询问莫的身世,乃以亲女金玉奴嫁于莫稽。后莫稽入京应试,金松父女讨饭以助莫稽膏火;后来莫稽中试,职授德化县令,偕金玉奴乘舟赴任,莫稽忽然不满金玉奴出身卑微,有玷官体,随诓金玉奴出舱,趁其不备推之入江,并且驱赶金松上岸。金玉奴落水后,所幸被巡按林润所搭救,并被林认为义女,又觅归金松。到任后莫稽来拜见林润,林佯称有一女,招莫稽入赘,莫稽大喜,立即应允。洞房中金玉奴预伏仆婢,持棒对莫稽进行痛殴,面数其罪,林润赶来代为讨情,寄人篱下的金玉奴始与莫稽和好。以上这是老戏《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鸿鸾禧》的前后情节。

王开颜京剧介绍(贯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观结局大快人心的京剧花旦戏金玉奴)(3)

到了荀慧生先生演这出戏的时候,首先对他原剧本中的大团圆结尾有了不同的想法。他说:“旧本有鸿鸾星照命,强调婚姻本天命,含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情节上,我认为莫稽忘恩负义,是十足的反面人物,而旧本为维护一女不嫁二夫,必得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偏要在棒打之后,使二人言归于好,……我甚为金玉奴不平。”所以,荀先生将原剧大团圆的结尾改为了不团圆的结束。他让金玉奴对莫稽进行了大段的血泪控诉,最后莫稽也落得个摘取乌沙回衙听参,大快人心的结局,成为了荀派《金玉奴》的亮点。

王开颜京剧介绍(贯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观结局大快人心的京剧花旦戏金玉奴)(4)

《鸿鸾禧》最早流行于京剧舞台是在清光绪中期,由天津科班学成回京的著名花旦演员田桂凤首将此剧唱红。据说,他所扮演的金玉奴,穿黑色,扎裤脚,踩跷,系汗巾。不穿艳丽的裤子和袄,而穿一件竹布褂或是月白绸褂。正符合这个并不富裕人家姑娘的服饰。田桂凤特别善于演闺门旦、花旦、以及泼辣的旦角戏。他的京白,清脆流利,表演娇媚细腻。青年时,扮相清秀,体态婀娜。由他扮演金玉奴,描摹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小家碧玉,活泼伶俐,惟妙惟肖,体态神情皆臻妙境。田桂凤当时搭的是谭鑫培班主的同春班。他的《鸿鸾禧》《拾玉镯》这类小闺门旦戏,声势竟不弱于老谭。

王开颜京剧介绍(贯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观结局大快人心的京剧花旦戏金玉奴)(5)

继田桂凤之后,此剧就以筱翠花(于连泉)与白牡丹(荀慧生)最佳。于连泉学田桂凤较多,而荀先生则在这出戏里,倒腾出了上面咱们提到的自己荀派花旦的特色。

不论是从小说《今古奇观•喻世明言》到《豆汁记》到《棒打薄情郎》到《鸿鸾禧》再到《金玉奴》,作者始终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那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恶者必自毙”的道德观。

王开颜京剧介绍(贯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观结局大快人心的京剧花旦戏金玉奴)(6)

舞台上的戏之所以前后有过许多改动,也主要是为了塑造鲜明人物所决定。莫稽这个熟读诗书通晓孔孟之道的饱学之士,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得以活命,并获得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后面仅仅以嫌妻子出身微寒怕影响自己的仕途,便不惜杀人害命,而且杀的还是救他一命的恩人,可见此人人性之差。戏中用小生行当扮演莫稽,真是金玉其外,狼心在内,把这个披着人皮的狼,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也愈加反衬出一个贫穷的、要饭家的姑娘,目不识丁的姑娘,却如此宽厚仁义善良,这本身比起小说原作来,更加具有道德批判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