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神尼这个人物,确实很受武侠小说和武侠剧制作的欢迎,像武侠两大宗师金庸和梁羽生的笔下,都写过这个人物的故事,这个人物的影视剧故事亦有不少。不止武侠小说,民间中也流传有不少这个人物的传说和野史。当然了,独臂神尼这个人物,只是经过文学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出现却有原型,她就是明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金庸和梁羽生笔下这个人物最大的不同,当是这个人物年龄段的选择不一样,而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能成为武侠宠儿,羽菱君个人认为,主要还是跟她悲惨的传奇经历有关。

金庸和梁羽生谁写的最多(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有何不同)(1)

一.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最大的不同是他们选取该人物年龄段的不一样。

在金庸武侠里,独臂神尼的故事出现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但在1956年金老创作《碧血剑》之前,民间就流传有不少关于独臂神尼这个人物的传说,便是野史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关于这个人物,基本上都是以明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而她的传说主要也都是说这个公主被她父皇崇祯帝,在国破前砍断了左臂,亡国之后出家为尼,习得一身高强的武功,后来又收下吕世娘为徒,最后吕世娘刺杀了雍正帝的故事。故事背景,几乎亦集中在她出家之后。

不过金庸先生最先写独臂神尼,却是大反其道,不同于传说野史,写她公主时期,也就是她出家之前,家国未亡之时的故事。可是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写的是武侠,不是明宫传奇,一个生长于宫中的公主,金枝玉叶,身份高贵,又怎么会以公主之尊进入草莽江湖,去经历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呢?她又不是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和明珠格格,是来自民间的公主。这自然难不倒金老,金庸先生给了她一个走上江湖路的正当理由,那就是她一生下来,钦天监给她算命,说她要是在皇宫里娇生惯养,必定夭折,因此崇祯帝才许她出宫,到江湖上去闯荡,更还拜青竹帮帮主程青竹为师,学了一身好武功。

金庸和梁羽生谁写的最多(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有何不同)(2)

金老给了长平一个江湖名字,叫阿九。“九”字的本义通“究”,是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这跟阿九这个人物,作为公主出宫去体察民间疾苦,探究王朝衰亡的真正原因的设定,有异曲同工之妙。“九”字又表示多数,在《易经》中为阳爻,为极至之数,有物极必反之意,金庸笔下的《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都写明“九阴”“九阳”极盛,乃是灾害,以“九”为名,其实就表明了小说中的这个人物,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她后来的法号“九难”,正是证明了这一点,她的一生注定躲不开灾难重重。

相信大家都有这个感觉,就是金庸笔下的男主,都很有女人缘。《碧血剑》中的袁承志也不例外,青青、婉儿、何铁手,还有就是这位出身帝王之家的阿九,也是她的出现,让袁承志在她与青弟之间摇摆不定。很明显金老是十分地怜惜他笔下的阿九,不但给了她绝伦的美貌,更是在新修版小说中,特意给她的爱情多了一个两情相悦的设定,让老版小说中只是爱慕她美貌的袁承志,变成是真心的爱上了这个仇人的女儿,让阿九的为爱付出不再一厢情愿。只是看过小说的朋友,都应会一致认为,袁承志根本配不上阿九,她的结局或许令人惋惜,但最终的出家,对她这个人物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未必不是最好的归宿,起码保护了她的冰清玉洁。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在《碧血剑》连载完结的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香港著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创作了非常著名,也是任剑辉和白雪仙的粤剧戏宝,更是仙凤鸣粤剧团最为人传颂的粤剧《帝女花》。这部戏曲以清人黄燮清原著《帝女花》传奇为蓝本,同样也是讲述了亡国公主长平和周世显的爱情故事。只是不同于传说,《帝女花》里的长平公主虽有出家为尼,却没有断臂一说,更没有成为独臂神尼的故事,其结局是和周世显喝下毒酒双双身亡。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是,香港演员佘诗曼不但在TVB2000版的《碧血剑》中出演阿九,更在TVB2003年的剧版《帝女花》中出演长平,她是唯一演了长平两种结局的演员。

金庸和梁羽生谁写的最多(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有何不同)(3)

就在《帝女花》风魔香江的同年,不知道是不是因长平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受欢迎的影响,梁羽生创作的《江湖三女侠》中也出现了这位长平公主的身影,那就是他笔下“邙山派”的创始人独臂神尼。不同于金庸笔下这段让人耳目一新,写长平她公主时期的故事,梁羽生写独臂神尼还是照搬了传说的设定,也是集中写她晚年时期的故事,而且还是写她收吕四娘为徒。唯一不同的是梁羽生笔下她有八位弟子,江湖人称“江南八侠”,吕四娘是她的关门弟子,也是受传她的晚年独创“玄女剑法”的唯一弟子。也是凭此剑法,吕四娘最终杀掉了独臂神尼的叛徒了因,并入宫成功刺杀了雍正。

虽然梁羽生的多部小说都有提及到独臂神尼这个人物,但其真正出场的只有《江湖三女侠》,而且戏份其实也不多,这个人物的角色作用和意义,主要还是为了服务于吕四娘这个人物,助力她成为一代侠女。这种设定,跟金庸先生1969年开始创作的《鹿鼎记》中,已是九难师太的阿九再次出场时的角色作用相类似,皆不是主角,乃是助力主角的世外高手。只是不同的是,金老虽在《鹿鼎记》中再次写阿九,也是写她出家为尼后的故事,但选取的她的年龄段,还是不同于梁羽生笔下的晚年时期,而是选择她中年的时候,出场时只有三十几岁。而且虽也收有弟子,但却不是传说中的吕四娘,而是大仇人吴三桂的女儿阿珂和孤儿的阿琪,还有就是主角韦小宝。

很明显,金老并不想重叠民间传说中独臂神尼的故事,也不想过多涉及传说中这个人物形象的痕迹。因此他重塑独臂神尼这个形象,选择了明末到清康熙早年的故事背景,而不是民间传说和梁羽生笔下康熙晚年到雍正年间的这个时期。或许我们可以把金庸笔下的故事,当作是民间传说中独臂神尼这个人物形象的前传,把梁羽生笔下的故事,当作是金庸武侠九难这个人物的后传,这也是金庸和梁羽生笔下,关于这个角色最大的不同。

金庸和梁羽生谁写的最多(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有何不同)(4)

那么,为何独臂神尼这个角色为何会经常出现在民间传说、野史、戏曲和武侠小说之中呢?特别是武侠小说,许多不同的作者都喜欢将她写入自己的笔下。羽菱君个人认为,这主要还是与这个人物的原型长平公主,她悲惨的传奇经历有关。

二.独臂神尼成为武侠小说的宠儿,主要是因为其原型的传奇事迹。

实际上长平公主乃是顺治皇帝所赠的谥号,作为崇祯皇帝的次女,她原来的封号是“坤兴公主”,原名叫朱媺娖。在她十六岁那年,崇祯帝将她许配给了都尉君周世显,但因闯王率领的农民起义而而暂停了婚礼。不久闯王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帝眼看大势已去,为不受辱选择自尽殉国,自尽前赐死周皇后和袁贵妃,并提剑砍断了坤兴公主的左臂,坤兴公主昏死过去,之后他又杀了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朱媺娖因断了一臂而留下一命,却变成亡国公主。清兵入关之后,她上书顺治皇帝,请求出家为尼,但顺治帝不允许,反而让她与周世显完婚,并给予厚赐。

《帝女花》的故事正是选取了坤兴公主的这段历史,但不同于戏曲中公主和周世显在乾清宫前连理树下交拜完婚,然后双双饮砒霜自杀殉国,坤兴公主其实是在婚后因病去世的。她去世之后,顺治帝赐葬于广宁门外,并谥号“长平公主”,这也是清人所写的《明史》里,称她长平公主的原因。

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上书言:“九死臣妾,局蹐高天,愿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公主.庄烈帝六女〉》

金庸和梁羽生谁写的最多(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有何不同)(5)

从长平经历可看出,作为亡国公主的她,其事迹是相当悲惨,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这正是她这样的经历,正符合小说家们的创作需要。本来亡国公主的身份已够为特殊,被其父皇砍断一臂而没死,还准备出家为尼这样的事迹,就更给小说创作准备了天然的故事桥段,只要修改她的结局,其经历的前半部分完全可照搬进书,还能美其情节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毕竟小说创作本为虚幻,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却可让读者读来,像是真正发生过的那般。就像金庸把杨过代入宋蒙之战的真实历史,写他以流石打死蒙古大汗蒙哥,把张无忌代入元末农民起义的历史,写他带领明教成功驱除蒙元,恢复汉人江山等等这样的情节,是一样的道理,这些事情本身在历史上都是有据可循的。因为历史上的蒙哥确实是死在了宋蒙大战的流石之下,而朱元璋等率领的红巾军,期初确实都是以明教为宗教外衣所发动的起义。

而且,对于长平公主这个人物,小说家将之创作为独臂神尼这样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从亡国公主到武林奇人,这中间得付出多少的艰辛,需要怎样的刚毅,忍受如何的磨难,经历何等的困苦......这一些无疑都能给小说家,对她这个形象的艺术加工,带来较之常人更多的创作空间、想象和思路。但从这点而言,她这号人物就是一个创作的宝库,小说家、戏曲家和野史家们,又岂能不会将她当宠儿呢?

金庸和梁羽生谁写的最多(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有何不同)(6)

综上所述,金庸和梁羽生笔下的独臂神尼,最大的不同,当是他们各自所选取该人物年龄段创作不一样,金庸笔下的故事较之梁羽生,可看作前传,而梁羽生笔下这个人物的故事,比之金庸,则可看作后传。而独臂神尼这个人物形象,因其原型的特殊经历,既有真实的成分,让读者读来感觉真有其事,又充满想象的空间和无尽的可能。凭这两点,小说家们在创作以明末到清初这段背景的武侠故事时,自然而然地将这个形象纳入自己的故事体系中,再重塑加工,丰满笔下的故事情节,就在正常不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我是羽菱君,专注武侠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