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1997年,一代伟人邓小平走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其实,自从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了。不过这个时候,他的身体还很不错,每天生活极有规律,吃饭、散步、读报,生活过得舒适又洒脱。

晚年的邓小平,远离了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这位历尽沧桑,三起三落的老人,把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更多放在享受晚年生活上。

这一点是邓小平区别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周恩来总理可谓是邓小平的兄长、领导和伯乐,晚年的他提及邓小平,曾坦承自己不能像邓小平一样“举重若轻”,这当然是周总理的谦虚之语,但也足以反映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各项事业百废俱兴,千头万绪,邓小平却毫不凌乱,从容应对,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敢放手,敢放权。曾有一位老干部佩服邓小平说:“哎呀,有些事小平同志就真能放得下手,就真敢放手不管,交给别人管。”

既然选择了放手,那就彻底放手。正因为如此,邓小平的晚年生活才能洒脱自如,也可以做到“与世隔绝”,不再受尘俗事务的纷扰。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1)

邓小平晚年的低调让境外媒体难以猜度,考虑到他老人家年龄大了,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境外媒体一直在揣测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国外的报纸一年内都能传出一百次他“病危”的消息,却不知道邓小平就在北京城的一处四合院里,过得既舒适又洒脱。

不过,生老病死是世间规律,邓小平也不例外。

按照多年形成的习惯,邓小平每天早上醒来,都是走到卫生间洗漱,然后坐在餐厅一个小方桌子边开始吃早餐。早餐很简单,有牛奶、鸡蛋、面包片。

邓小平吃早饭的时候,秘书便趁这个时间进来,把几件用惯的东西放在办公室,包括眼镜、放大镜、手表,还有一摞当天的文件和报纸。

剩下一天的时间, 邓小平大多数时候都在办公室里,看看地图,翻翻字典,看看《史记》、《资治通鉴》,读一读每天的报纸,关心国际国内大事,还不时圈画一些重点,但他更喜欢看的是古典小说,《聊斋》、《红楼梦》等。

看地图,是邓小平在漫长的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这一点跟林彪、粟裕、刘伯承一样。地图在手,彷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胸中,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除了看书读报,邓小平也喜欢运动,他的爱好广泛,喜欢打桥牌、游泳、看足球比赛,但进入晚年之后,最经常的运动还是散步。

每天上午10点,邓小平的学习暂告一段落,护士就会进来,轻声提醒他出去散步。

可到了1996年底,一切有了异常的变化。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2)

1996年12月的一个清晨,邓小平一觉醒来,突然觉得呼吸不畅。

邓小平一直非常注重身体健康,喜欢锻炼身体,早在战争年代他就形成了洗凉水澡的习惯,身体一直很棒。平常人到了80岁,多少都会有些疾病,但邓小平将近10年没感冒过一次。1992年夏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还在北戴河最后一次下海游泳。

即便到了90岁,邓小平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日常各项生活和锻炼,从未出现过一个人无法自理的情况,他老人家的健康状况令人欣慰。

可是这个冬天的早晨,意外发生了。

一大早,邓小平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不仅咳嗽不止,无法顺畅呼吸,甚至连吞咽都出了问题,咽不下食物,更没办法读书看报、外出散步。

秘书见状,赶紧叫来保健医生。

经过检查,医生的表情很严肃——他们已经无法应付当前这个局面,只好立即与中央保健工作领导小组联系,迅速把邓小平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三O一医院)。

邓小平居住的四合院到三O一医院,直线距离不过10公里,开车不到20分钟。人们期待着邓小平很快就可以回到家里。遗憾的是,自从这一走,邓小平就再也没回来过。

那一天的10公里,是世界上最漫长的10公里,只有去路,没有归途。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3)

到了医院后,专家医疗组一会诊,情况严重,必须住院治疗。

其实,邓小平的心脏基本健康,肝脾肠胃都好,血压血脂也正常,没什么厉害的病,就连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也没有,唯一严重的问题是神经系统,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

“帕金森综合症”主要表现在行动障碍,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这是一种老年常见疾病,没法根治,只能延缓生命,也没有什么特效药。

邓小平住进医院后,病情很快恶化,已经呈现出晚期症状,不仅无法行动,就连脑部都受到严重影响,状态不好的时候便闭眼昏睡,甚至一整天都陷入昏迷状态,无法沟通。

有时候,邓小平从昏睡中醒来,会有一段时间的清醒,能跟别人正常说几句话,但很长长时间对话,更别看书看报看地图了。偶然精神好的时候,医护人员会给他打开电视看一看,或者听一会儿广播,这是他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了。

有一次看电视时,电视上正在播放一部纪录片,屏幕上,一个人远远走过来,邓小平觉得有点眼熟,但看不清楚对方是谁。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人,是谁啊?”邓小平问保健医生黄琳。

黄琳知道邓小平这会儿的精神状体不错,只是视力模糊,她笑了笑,对邓小平说:“那个人呀……那是您自己啊!您看清楚了吧?”

画面上,那个人终于走近了。

邓小平努力看着,终于看清了那个人,果然就是自己。

他动了动嘴角,笑了,但是什么都没说。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4)

黄琳看到邓小平的反应,觉得可以和他多聊一会儿,便告诉他这部记录片名叫《邓小平》,是中央电视台刚拍的,一共有12集,只要他愿意,可以一直看完。

邓小平微微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一集一集地看下去,看着屏幕上不同时期的自己,邓小平的表情不断在变化,或许他这些画面勾起了他当初的记忆吧!

但是邓小平耳背,哪怕是声音调高,他也听不到解说词的内容,黄琳见状便俯身靠向他的耳边,一边听解说,一边把解说词给邓小平重复出来。

解说词在称颂邓小平丰功伟绩,当听到这些话,邓小平的脸上忽然绽出一丝异样的神态,好像是“羞涩”的表情,就是那种被表扬以后既高兴又不好意思的感觉。

多年以后,黄琳对这个瞬间还记忆犹新,都说“老小孩老小孩”,那一瞬间的邓小平,仿佛就是一个被大人表扬的孩子,露出了羞涩的微笑。

尽管有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尽管邓小平在努力和病魔作斗争,但谁都想不到的是,他的病情越来越重,帕金森病晚期症状影响咳嗽,影响吃东西,也影响活动,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医疗保健组的专家不时在病房里进进出出,表情也变得越来越严肃。

哪怕是十分痛苦,坚强的邓小平也极少呻吟,更从来不会叫喊,平静到让人觉得他不像是一个饱受病魔折磨的病人。到后来,哪怕是偶尔清醒时,邓小平也不说话了,或许他已经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不愿再说别人,也不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5)

黄琳一直陪在邓小平身边,她看出了邓小平的明白,也知道邓小平应该已经做好了离开人世的心理准备,便趁机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

但邓小平什么都没说,战争时代、三起三落、改革开放……这些话题他一个都没讲,只是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

除此之外,只有沉默,直到去世,他也没再谈那些重大的话题。

除夕很快到了,除旧迎新之际,警卫们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是“一切为了首长”。

这副对联既是警卫战士的心声,也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心愿。

当晚,外面响起了大年夜的鞭炮声,人们阖家团圆,欢度春节,却不知此时此刻有多少人在为邓小平牵肠挂肚,无心睡眠。

趁邓小平的病情比较平稳,医生安排营养厨房做了几个菜,煮好了饺子,和负责邓小平医疗保健的医护人员、值班的工作人员一起吃了一顿简单的年夜饭。

对于他们而言,这将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顿年夜饭,每个人都带着沉重的心思,但在饭桌上,大家都发自内心地祝愿:“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是啊!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但事与愿违。2月7日,正月初一,邓小平依然卧病在床,昏迷不醒。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6)

这个跨年夜和大年初一,整座楼一片寂静。警卫、医护、工作人员都没有回家,大家拒绝轮班休息,自觉守在旁边的房间,随时准备着。邓小平的家人也不敢远离一步,他们坐在沙发上,表情沉重,默然不语,心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这一天,邓小平的警卫秘书(少将军衔)张宝忠把医生、护士们聚到一块儿,请他们吃饭,“欢度”春节,但大家心里都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他们端起酒杯,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希望咱们医务界,能在新的一年里创造奇迹。”张宝忠本想跟大家道一句“新年快乐”,但话到嘴边,没有说出来,只是说出了心目中最真实的愿望。

医护人员默然,他们也希望创造奇迹。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93岁的邓小平一直维持着生机,顽强与病魔作斗争,但他始终陷在深度昏迷中,没有醒过来。

更严重的是,由于肺部严重过感染,邓小平的呼吸循环功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机器呼吸,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生机在一点点流失。

即便如此,这位93岁的老人又坚持挺了12天。

这12天中,邓小平的病情有过几次突然变化,但经过努力,最终都被抢救回来了。

1997年2月19日下午5点多,邓小平的日常保健医生郭勤英正在家里准备吃晚饭。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7)

她前一天刚值了一个24小时的班,所以被安排在家轮休。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郭勤英抓起电话,对方只说了一句话:“快来!首长不太好。”

郭勤英心里一紧,心跳猛然加快,她刚值班一个昼夜,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紧急的事,医院不会给她打电话,这个“不太好”的意思可能是“很不好”。

匆忙赶到医院,一看邓小平的病房里满满都是人,郭勤英什么都明白了,泪水刷一下流了出来,但情况紧急,容不得多愁伤感,她迅速冲洗一下泪眼,加入到抢救工作中。

在抢救的同时,医疗组迅速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得知病房里正在抢救,有关方面的领导、邓小平的家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外面焦急不安地等待着。片刻之后,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也赶到医院,他们看着病房望眼欲穿,期盼着医学奇迹的出现。

然而,这一次奇迹终于不再出现。

晚上9点零8分,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和三○一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面对生老病死的规律,他们已回天无术。

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眼看着这位93岁的老人离开,在场的医护人员仍然不敢相信是真的,但他们最终还是不得不相信,这些天来一直压抑的情绪瞬间崩溃,大声啕哭起来。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8)

邓小平的家属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他们仍然难以接受。

四天以前的2月15日,卓琳写信给中央领导,转告了“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

其实,这是邓小平在清醒时留下的遗嘱,他叮嘱卓琳在自己不行的时候,把自己的4条遗嘱转告给党中央,希望中央务必遵照他的遗愿。

第二天凌晨,全国、全世界都知道了邓小平病逝的消息。

噩耗传出,举国震惊,世界撼动。

作者至今还记得,当时我正读初中。上课的时候,老师突然接到通知,立即停下讲课,打开教室里的电视机,传来了播音员的哀声宣告……

只是懵懂少年的我,也被悲哀的情绪感染,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虽然当时对邓小平的伟大功绩知之不详,但却知道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最大推动者。

可他终究没有看到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就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时刻,一代世纪伟人邓小平先一步走了,就这样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

邓小平留下的4条遗嘱中,中央同意了3条:没有为他专设灵堂;他的角膜贡献出来了,遗体捐作医学研究;他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海里。

但“不搞遗体告别仪式”这一条,中央只执行了一半。

中央尊重邓小平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的遗愿,但是如果不举行任何遗体告别,就难以表达中央领导同志对邓小平的哀痛之情。最后,中央决定执行“一半”,不搞大规模的遗体告别仪式,只举行小范围的遗体告别仪式,仅限于中央常委们参加。

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子、曾贴身拍摄了邓小平12年的杨绍明打听到这个消息,正在海南的他立即决定飞回北京,可等他21日那天赶回北京,遗体告别仪式已经举行完了。

错过这个送邓小平最后一程的机会,让他后来一直耿耿于怀。

邓小平就这样走了,什么都没留下,就连他留下的衣物,也全都烧了。他穿过的一件内衣有很多窟窿,完全可以留下来供后人瞻仰,学习他勤俭节约的作风,但也一并烧掉了。

不过,邓小平并没有真正消失,他走进了人们的心里,无数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为他竖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10)

几天后,当灵车开到长安街上时,街道两侧挤满了自发为邓小平送行的10多万群众,很多人想起了1976年1月15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

人群中,一面旗帜尤其醒目,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曾自发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感动了一代人;如今,打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标语的年轻人,还是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的学生,让这一代人瞬间泪目。

一位82岁的老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太行山赶来,手捧邓小平的遗像,一边抹泪一边说,“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都功比天高。”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语言是质朴的,他们的感情更是真挚的。

如今,邓小平离开我们已经25年。在他离开后的日子里,中国人民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

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93岁邓小平指着电视上的自己)(11)

今天的中国,如你所愿!

谨以此文,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致敬您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