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汉王朱高煦的实力(汉王朱高煦叛乱)(1)

朱高煦叛乱,又称高煦之叛、高煦之乱,为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的事件。后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而朱高炽的同母亲弟朱高煦则跟从朱棣征战白沟、东昌有功,并在江上之战中突击成功,朱棣曾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之后建立储藩府,旧臣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均喜爱朱高煦,时时称其为“二殿下”。明朝永乐二年,朱棣却仍然立朱高炽为东宫,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镇国云南;三子朱高燧为赵王,镇国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去,曰:「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不悦,之后太子朱高炽力求谅解,得以暂时居住于京师。之後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后又请增加两护卫 。

当时朱棣曾命太子朱高炽及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皇太孙朱瞻基同谒孝陵。 太子朱高炽体肥重,且有脚病,两边人架著掖部行走,经常失足。朱高煦就在後面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应声称:「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於是回顾色变。太子为人性情仁厚,喜好经文历史,有为人君子的度量。而朱高煦则不肯学习,所以武将均喜欢他。朱棣曾有多次易储的想法,却也没有实现。朱高煦曾经诬陷解缙泄露皇上易储的话,致使解缙连坐贬至交趾。之後再次诬陷,致使其死於狱中。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归还,东宫遣使迎迟,朱高煦於是造谣监国,并中伤黄淮等人下狱。永乐十三年,朱棣改封赵王朱高燧到彰德、汉王朱高煦到青州。朱高煦不想去,於是朱棣再次下敕要求其不得再辞。永乐十四年,汉王朱高煦选拔各卫壮健艺能军士随侍。

同月,朱高煦派遣百户陈刚进疏,称明仁宗违背洪武、永乐年的制度,给文臣诰敕封赠,而现在修理南巡席殿等都是过错。又诬陷大臣夏原吉等为奸佞,并索要诛杀掉。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其中言语骄言巧诋,污蔑明宣宗。宣宗叹道:“朱高煦果然谋反了。”於是商议派遣阳武侯薛禄将兵讨伐,大学士杨荣力言不可,称:“皇上难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么?”皇上默然,之后面对夏元吉。夏原吉亦称:“往事可以借鉴,此事不可失策啊。我监国朱高煦派遣将领色变,和我们对话时候却哭泣,知道其是无能。况且兵贵于神速,应当卷甲韬戈前往,一鼓作气平定,这就是先声有夺人之心。如果命将领出征,恐怕不济。杨荣所称是对的。”宣宗於是心意遂决,立即召张辅谕亲征。张辅称:“朱高煦骄傲但没有计谋,对外猖狂却内心害怕,现在所拥有的也都是不能战斗的人。我愿意带领两万部队,擒拿贼首献给陛下。”宣宗称:“你诚然足可以平定叛乱,但我刚即位,心意已决。 ”

之后敕遣指挥黄谦,同总兵、平江伯陈瑄防守淮安,防止其南逃。并令指挥芮勋守居庸关,令法司尽弛军旗、刑徒等跟随出征。同时,命定国公徐永昌、彭城伯张昶守皇城;安乡侯张安、广宁伯刘瑞、忻城伯张荣、建平伯高远守京师 。命丰城伯李贤、侍郎郭璡、郭敬、李昶督军饷;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广平侯袁容、武安侯郑京、都督张升、山云,尚书黄淮、黄福、李友直协守;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少保吴中、尚书胡濙、张本、通政使顾佐扈行;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随後,高煦之罪,告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遂亲征。

部队在经过杨村的时候,宣宗问从臣曰:「尝试猜测一下朱高煦会出什么计谋?」对答道:“乐安城很小,他们会首先取济南为老巢。”又或称称:“他们肯定不愿意离开南京,现在已经率兵南去。”宣宗称:“不然。济南虽然近,但是不好进攻;听闻大军抵达,亦没有空闲进攻。护军家都在乐安,不肯抛弃家小南走南京。朱高煦虽然外面看夸诈,但内心胆怯,临事狐疑,展转不断。现在敢谋反的原因,是因为轻视我年少刚立位,众心尚未归附。他又以为我不能亲征,只能派遣大将来,到时候以甘言厚利诱饵就可以。现在听闻我亲征,恐怕已经胆子掉下来了,又怎敢出战!我们到了就擒拿了。 ”

当时大军截获乐安归正人员,得知其城中虚实。虽然文官武臣都请求大军前进谨慎防止埋伏,但宣宗仍然率领大军加速前行 。很快,大军抵达乐安城北,并发神机铳箭,诸将请即攻城,宣宗不许,并敕谕朱高煦,没有得到报信。之后,宣宗命放箭书到城中,对谕党逆者宣以祸福,城中於是很多人欲逮捕朱高煦献上。朱高煦非常狼狈,於是密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宽解,并明日早晨出城归降,得到宣宗许可。

当夜,朱高煦取出积累的兵器与凡谋议交通文书,全部毁掉。城中通夕火光照明。朱高煦将要出城时,王斌等人坚持阻止,说宁可一战而死,束手就擒是耻辱。朱高煦则称城小无法获胜。之后出城,大臣纷纷上疏请求用重典。宣宗却阻止,将群臣弹劾奏摺展示给朱高煦。朱高煦顿首言:「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宣宗命朱高煦写书,召诸子同归京师。罪止牵连至倡谋数人,其馀城中被胁迫者一律释放。并逮捕王斌等下锦衣狱。之后,令薛禄等人巡抚乐安,改乐安州为武定州  。

同年九月,宣宗班师回京,御奉天门。朱高煦父子家属都抵达京师,命工部筑馆室於西安门内,安处朱高煦夫妇男女,其饮食衣服的奉给,仍然按照以往制度未曾改变。宣宗出御制《东征记》,以示群臣,凡朱高煦之罪,已经朝廷不得已用兵的缘故,均详细写入书中。逆党王斌、朱暄等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馀人,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馀人,实口外者七百二十七人。独长史李默免罪。

朱高煦被禁在城内,某日,宣宗视察。朱高煦出其不意伸脚绊倒宣宗。宣宗于是大怒,命大力士构铜缸覆盖他。铜缸重有三百斤,朱高煦仍然有力顶起,于是宣宗命积炭缸上如山,然后燃起炭火,瞬间火烧铜融,朱高煦遂死。之后诸子均判死刑。

历史上汉王朱高煦的实力(汉王朱高煦叛乱)(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