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百年经典光环的英国著名漫画形象“彼得兔”(国内版改名“比得兔”),带着顽皮蠢萌的大电影来到了中国。在取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本以为是可爱的童话故事,却是教孩子学坏的成人动画。”

电影比得兔日记(电影说比得兔童话故事包裹之下的成长的烦恼)(1)

在得着看来,《比得兔》中的比得兔和他的伙伴,才是现在的孩子们最真实的样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又有些顽皮,在老师、家长的双重压力下,早已变成了让大人们又爱又恨的“小人精”。于是,太多“成长的烦恼”接踵而至,家长与孩子的矛盾越来越深,孩子越来越“难管”。

电影比得兔日记(电影说比得兔童话故事包裹之下的成长的烦恼)(2)

与其说,比得兔“三观不正”、“少儿不宜”,不如说,是家长们的“不管”和“乱管”。以家长们的标准,看看《喜洋洋与灰太狼》这类低龄幼稚的动画就好,只要能乖乖的、不捣乱就好。问题就出在这里,家长图省心,该禁不该禁的全都禁了,还能剩下什么?

电影比得兔日记(电影说比得兔童话故事包裹之下的成长的烦恼)(3)

说来,比得兔的就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分明的“熊孩子”。能够带头捣乱、见招拆招,把男主耍的团团转,让观众哭笑不得;也能知错就改,以一己之力破除男女主之间误会,争来好美满的结局。所以,“熊孩子”本不是错,错的还是家长们正确的引导。

电影比得兔日记(电影说比得兔童话故事包裹之下的成长的烦恼)(4)

再看现在的家长们,要么对孩子娇宠于一身,明知错了还要故意偏袒,美其名曰“培养自信心”,要么对孩子异常严格,犯了小错就连打带骂,美其名曰“玉不琢不成器”。其实,这“不管”的无为而治和“乱管”的拳脚相加,归根结底都是“懒管”,也就是,家长不懂得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电影比得兔日记(电影说比得兔童话故事包裹之下的成长的烦恼)(5)

得着觉得,比得兔固然有缺陷,比如角色、剧情设置过于套路化,配角毫无存在感,但比得兔的角色塑造是成功的,从“无恶不作的熊孩子”到“有担当的小大人”的转变,才是最可贵的闪光点。然而,比得兔认识上的转变,还是太理想化了,破解成长的烦恼,引导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才是家长们的责任。

电影比得兔日记(电影说比得兔童话故事包裹之下的成长的烦恼)(6)

得着说 | 拿兴趣说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