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我们心底的乡村记忆和家园情感,也给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那么,脱贫“后时代”,乡村又该如何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主渠道在哪?乡村干什么、怎么干?就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的课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以近年来金洞管理区凤凰乡江洲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性路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基层怎么实施乡村振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基层怎么实施乡村振兴(对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基层怎么实施乡村振兴

曾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我们心底的乡村记忆和家园情感,也给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那么,脱贫“后时代”,乡村又该如何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主渠道在哪?乡村干什么、怎么干?就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的课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以近年来金洞管理区凤凰乡江洲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性路径。

一、江洲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江洲村位于金洞管理区凤凰乡,由江洲里、三陡岭、五桂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295户1206人,10个村民小组,拥有7000余亩生态林、956亩耕地。通过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现在的江洲村梦想已化为现实,旖旎风光成全了如诗如画的小山村,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居生活新图景。

产业发展“一盘棋”

2017年,带着群众的信赖和期待,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特色产业引到村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打破江洲村“空壳村”“零产业”局面,实现产业从无到有的蜕变,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江洲村积极探索“支部引领 合作社 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采取“支部带头、村民自愿、财政配套”方式,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抓住地理优势,因地制宜,以低产田种果养鱼的方式种植蜂糖李近200余亩,村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经营,辐射带动贫困户72户253人增收脱贫。

在做强做大村主导产业蜂糖李种植基地的同时,江洲村还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的要求,鼓励群众发展种植黄桃、大五星琵琶、黄金贡柚、葡萄等四季果林50余亩,种植桂花、樟树、楠木等苗木800余亩,养殖小龙虾、土鸡以及蜂蜜等土特产。同时,以村内平坦泥深的稻田种植生态优质稻300余亩,保持基本农田正常使用,形成了“种田饱肚、种果有钱”的局面。

党建促扶贫,“党建 ”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动力引擎,江洲村实现弯道超车,快速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生态宜居“一幅画”

近年来,江洲村始终把村容村貌的改变作为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追求生态宜居的目标。筹资70余万元完成安全饮水工程,让全村人喝上了清洁水;投入105万元,硬化村组公路6里;投入20万元,建成文化休闲广场;补助500元/口的旱改水厕所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为做好全村环境卫生工作,该村深入推进“路长制”“河长制”,组织党员志愿者清理公路、河流、街道和农村院落垃圾;成立环境整治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保洁员每天进行卫生保洁;向各家各户发放垃圾桶,村内修建了15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实施垃圾统一收集、分类选送、集中处理;定期开展评选活动,“最美家园”“种植能手”“养殖能手”“脱贫之星”“最美园丁”不断涌现,成为村里的“明星”。同时,村干部、党员利用主题党日开展大量的义务劳动,全村村道两侧栽植绿化树3000余株,安装路灯110盏,建成了高标准的篮球场、健身场、医疗卫生室和党建文化长廊,配备了文体活动器材,为村民打造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生态的新天地,让群众在家门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乡风文明“一片好”

文明引领新风尚,万紫千红春满园。2017年以来,江洲村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集中区域和公路旁竖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牌25块,张贴各类宣传标语200余条,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爱集体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同时,村支两委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破除陋习,引领新风尚;组建了文艺队舞蹈队健身队,村民纷纷参与进来,打牌的少了,酗酒的少了,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少了;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协商,该村建成“四会一约”制度,由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党员、老教师组建了文明劝导小分队,不定期开展巡查;“凡是考上二本以上的奖励1000元”“主动捡拾村里垃圾的给予奖励”等等好做法集聚民心,颇受好评;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的标语处处可见,在全村传播文明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了群众爱国、爱村、爱家的热情。

乡村治理 “一条龙”

创建平安江洲,建设无毒村庄,必须从源头进行有效治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建设的基石,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江洲村坚持严格依法治村,营造稳定氛围。每季度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决策村内事务,全面实施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公开,实行民主理财,并坚持重大村务“一事一议”,增强工作透明度,消除群众的疑虑,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群众把干部当作贴心人,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高,深受群众拥护。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江洲村相继出台村规民约 、“一事一议”等制度,成立道德评判团、法律服务团、红白理事会等平台,同时又深化和发展“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新载体,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深入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让全村群众获得坚强的法治保护和持续的安全感。连续五年全村无重大安全事故,无治安刑事案件,无遗留纠纷,社会秩序井然,民心安定、社会稳定。“禁毒示范村”“平安江洲”“综治维稳先进单位”纷至沓来,荣誉不断……

生活富裕“一条心”

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美丽的江洲村始终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积极投身致富奔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在管理区、乡党委的正确指导下,江洲村支两委牵头成立多个专业发展合作社,与党员组长共同商讨制定出脱贫攻坚计划,利用荒山荒坡、低产田发展果林苗木经济,力促村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如今的江洲村种植的樟树、楠木树、桂花树、红豆杉遍布丘陵山地,蜂糖李、葡萄、黄桃等水果四季飘香……同时,引导和鼓励广大村民发展土法养殖,立足“土”味,养蜂养鸡养龙虾,养生养老养健康。全村坚持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充分利用观音岩、风岩里等天然岩洞开发探险项目;修缮盐马古道,重走长征路;发挥山水资源,开发缸湖氹戏水项目和小龙虾垂钓;建设农家乐、休闲山庄,逐步实现“游玩在龙氹、吃住在江洲”的目标。群众摸清了致富的门路,劲往一处使,有钱一起赚!

二、基层乡村振兴战略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江洲村这些年的发展的调研和分析,个人认为,乡村振兴关键要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总要求,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现实条件,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要拓宽基层干部群众的发展视野,引导和鼓励各村摒弃“等要靠”思想;坚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并发挥各村原创精神,做到典型带动、有序推进、多元化发展。

强基固本,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

“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开展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关键是落实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一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构筑坚强的组织堡垒。要注重从党员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优秀群体中培育村党组织书记人选。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把政治上靠得住、与群众贴得近、工作中过得硬的最优秀的党员群众选拔为村“两委”干部人选。二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坚持村干部值班、周例会制度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党员主动设岗定责,率先示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创新工作机制,找准着力点。通过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狠抓人居环境改善等措施,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和谐“新家园”。进一步引导乡村干部强化时不我待的发展紧迫感,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让群众在建设自己家园中体验到强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快乐和幸福。

三治融合,增强乡村振兴“思想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要。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一要搞好村民自治实践。加快推进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推动村民自治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二要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乡贤好人,激励尊老爱幼,使农村更加安定和谐。三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村级治理工作机制;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将乡村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常态化开展农村小微权力腐败行为整治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发展环境。

产业带动,铸造乡村振兴“驱动力”

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一要发展特色产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够“特”起来。发展特色农业,首先应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力争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规模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二要强化科技引领。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筑产业兴旺的科技支撑。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建立村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增强村级产业可持续造血能力。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加大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力度,鼓励各地企业与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多形式合作,实现企业、集体、群众三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乡风引领,激发乡村振兴“原动力”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能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要村规民约治陋习,“约”出文明新乡风。制定好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四会一队”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推动移风易俗中的约束引导作用,并通过QQ、微信、张贴宣传标语、入户发放倡议书、与村民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和谐乡风。二要群众活动搭平台,舞出乡村新气象。精神文明只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所感知和接受。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通过不断挖掘、探索与创新,创作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又“接地气”的文艺作品,让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三要树立典型当榜样,引领“最美”新风尚。注重从乡村挖掘、宣传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通过评选最美家庭、最美乡贤及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活动,以先进人物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把移风易俗的要求贯彻到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的全过程中,继续深耕乡风文明,持续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灵魂。

(作者雷军林 聂宁宇 系永州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