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上有一位妈妈给孩子咨询,她焦虑地问:“医生,我的女儿12岁,身高1米5,看着和她同龄的其他几个女孩子,都像肥了化肥一般地,一下子就窜到了1米6我孩子11岁就来月经了,您看她不会不长高了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月经初潮后还能长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月经初潮后还能长高
今天网上有一位妈妈给孩子咨询,她焦虑地问:“医生,我的女儿12岁,身高1米5,看着和她同龄的其他几个女孩子,都像肥了化肥一般地,一下子就窜到了1米6。我孩子11岁就来月经了,您看她不会不长高了吧?”
我和这位母亲聊了几个回合后,基本上了解到,她的女儿叫菁菁,读小学六年级,体重48Kg。月经来潮1年了,大约2-3个月一次,月经量和月经期都没有什么不舒服。菁菁妈妈1米64,菁菁爸爸1米75。
看来菁菁妈妈心里着急,担心她的小公主长不高了,从身高上就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是不是有月经了,就不再长高了呢?还可长多高呢?我们一起先了解一下青春期生长和成熟的规律。
青春期女孩的生长和成年身高?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到:月经来潮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详见月经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一文)。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除了ru房发育、外yin yin毛生长等第二性征的表现以外,还会出现身高增长加速(身高突增)。
身高突增一般发生在ru房开始发育后的半年至1年,突增速度每年平均8~9厘米。此后生长减速,回到青春发育前速度,即每年约4~5厘米,再1年后锐减至每年只长1~2厘米,直至骨骺完全关闭停止生长,即达成年身高。女孩身高增长的减速时间在初潮前后。
也就是说,女孩子的基本发育顺序为:ru房发育——身高突增——月经初潮——身高减速。这个顺序表明,初潮前,身高增长迅速;初潮后,身高增长减慢。但是,并不等于就不长了。
可见,青春期生长对成年身高有重要影响,那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1)女孩青春期ru房开始发育时的身高,如果此时矮者,不论开始发育的迟、早以后都较矮。
2)身高突增的速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约6.4~11厘米范围之差。有的孩子几乎无生长加速,这种情况一般都会考虑有病理基础,如有潜在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甚至有内分泌异常,应及时检查病因以免丢失了这段应增加的身高。
3)生长突增持续时间有的孩子仅半年就减速,而有的却能持续2年之久。
骨的生长是身体长高的基础,骨有一个生长区,叫骨骺。儿时骨骺的骨细胞活跃地增殖使骨长长。
青春期发育时,性腺(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在青春后期达到一定高浓度时,虽然性成熟加速了,但是却会使骨生长变慢,至骨骺与骨干融合,即骨生长区关闭而停止生长,至此时无任何促生长物质可以使骨再生长,这就是为什么成人不能再长高的原因。因此,从开始发育到骨骺完全融合的年限,决定了成年身高的高度。
青春期生长和成熟间的平衡
青春期生长和成熟之间呈协调的平衡,它使孩子最终能发育成具备成人体格和生育能力的成人。如为利于身高而言,希望两者的平衡倾斜于生长一端,即生长快于成熟,这样可以使成年身高增加。
作为成熟的速度则是关系到可持续生长的年限,进展慢者,骨骺关闭迟,其成年身高就会比进展快者高。
但令人遗憾的是,青春期发育早者,常会有成熟“势头”偏猛的趋势,而使骨骺过早关闭,导致成年身高较矮。当然,也有青春发育虽迟或进展缓慢,但其生长速度却不如人意,此时其成年身高往往也不会令人满意。
骨龄在判断成年身高中的作用?
骨龄是对人体发育成熟度判断的一个重要而可定量计数的指标,正常生长的孩子其骨龄与其生活年龄基本一致。骨龄可反映人体在某一骨龄时完成了至体格生长达最终高度时的百分数,因此,可用骨龄来预测儿童和青少年的成年身高。
用同一时间内测得的身高和骨龄(用X线片判断)经计算可估计成年身高,但对小年龄不可靠,因影响因素多,但至青春期则多较可信。因此,如问月经来了还可长多少,则决定于此时的骨龄。此外,我们还可用父母身高计算孩子的遗传身高,与骨龄判断综合地估计孩子的生长潜力。
我给菁菁妈妈讲了上述的这些理论后,她有所了解了月经初潮与身高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再给菁菁妈妈总结了一下:菁菁11岁月经初潮,那么她现在的身高增长速度就处于一个减速期,至于菁菁在现在150mm的基础上能长到多高,可以给她用x线片测一下骨龄,再结合她的父母的身高,就能更好地估计菁菁的生长潜力了。
总之,我劝菁菁妈妈不用担心!孩子还有长高的时间和机会。也在此提醒各位妈妈们,小女孩在乳房发育后,就开始进入身高突增期,这个时期要注意她的营养需求和身体的发育,如果发育过慢,要警惕一些疾病的可能。
本文为我的导师中山六院妇科陈淑琴教授在微信公众号上写的科普文章,经同意后转载到至本人的今日头条,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妇科生理和常见疾病的科学知识,原文链接如下:月经初潮了就不会长高了吗?
陈教授在好大夫平台上写作了许多关于妇科疾病的科普文章,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也可在好大夫网站--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淑琴教授或微信公众号“陈淑琴医生”的个人主页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