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斌(1870-1940)艺名“五月鲜”,主攻小旦平定小阳泉村人商文斌家道贫寒,兄弟五人,本人排行第五,童时“过继”给同族孤老为子养母双目失明因他生性活泼,爱好文艺,自幼入“小猴儿班”学艺专攻小旦,出科后养母过世,他经常去外地搭班,一次在张家口演出时,被北京“瑞胜和梆子班”班主张三看中将其收为“入室”弟子,(后招赘为婿)以徒弟身份参加演出当时梆子名旦侯俊山、梁忠、吴永顺等亦献艺于该班,在梆子名伶的指导下他刻苦钻研小旦表演艺术,并打破行当界限苦练刀马武功和架子功,兼学青衣端庄稳重的表演和唱功终使自己成为集小旦刀马青衣技艺于一身的多面手,到二十多岁时以梆子花旦成名于京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山西晋剧老旦演员名单 山西晋剧部分老艺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西晋剧老旦演员名单 山西晋剧部分老艺人

山西晋剧老旦演员名单 山西晋剧部分老艺人

商文斌(1870-1940)艺名“五月鲜”,主攻小旦。平定小阳泉村人。商文斌家道贫寒,兄弟五人,本人排行第五,童时“过继”给同族孤老为子。养母双目失明。因他生性活泼,爱好文艺,自幼入“小猴儿班”学艺。专攻小旦,出科后养母过世,他经常去外地搭班,一次在张家口演出时,被北京“瑞胜和梆子班”班主张三看中将其收为“入室”弟子,(后招赘为婿)以徒弟身份参加演出。当时梆子名旦侯俊山、梁忠、吴永顺等亦献艺于该班,在梆子名伶的指导下他刻苦钻研小旦表演艺术,并打破行当界限苦练刀马武功和架子功,兼学青衣端庄稳重的表演和唱功。终使自己成为集小旦刀马青衣技艺于一身的多面手,到二十多岁时以梆子花旦成名于京都。

商文斌体态魁悟丰满,面容排场富态,扮相荣容华贵中透着俏丽,《优伶小传》一文中说“他貌极肥胖,但化出妆来仪表非常大方,尤适于装饰于旗族妇女。他的嗓音轻盈流利, 在轻盈流利中别有婉艳动人之处”。(见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十三集26、27页)《都门纪略》中一自称“门外汉”的人讲:在光绪末年,秦腔势力已定,雄伏一切。当时皮黄(京剧)班中尽属知名人,而秦腔名角足以与之分庭抗礼,声名最高的有侯俊山、郭宝成、想九霄、五月鲜……等。

清光绪四年,艺人先后去天津“上仙园”及上海石门路“天仙茶园”演出,亦颇受津沪两地观众欢迎。

清宣统三年(1911),四维不张京组建“太平和班”为梆子皮黄同台演出的班子,亦称“两下锅”或“风搅雪”,阵容很强。皮黄演员有:张毓廷(一名很有成就的谭派老生)、王汇川(武生艺名八岁红)、郭厚斋、金秀山(均为铜锤花脸)、黄三(架子花)、李锁儿(小花脸);梆子花脸“赵黑灯”;旦角有“五月鲜”、“还阳草”(杨韵谱语,见河北戏曲资料第十三集53-56页)。

五月鲜一生追求不止,锲而不舍,演出了不少精彩剧目,最拿手的有:《九件衣》、《杀子报》、《白蛇传》、《日月图》、《梵王宫》、《汴梁图》、《富贵图》、《凤台关》、《百花公主》、《辛安驿》、《三疑计》、《双合印》、《玉棋子》、《芦花》、《杀宫》等。总之其能戏甚多,文武昆乱不挡。表演极其炽烈火爆,且温文尔雅,身段潇洒大方。武功尤为精绝,最擅演一路做工动弹戏。

他演《九件衣》扮姜巧云,闹公堂时义愤激烈,声色俱厉,最后将利刃“抹入”自己的喉咙时,刀光闪闪,血彩四溅,宛如真的一般,观众无不叫绝。他演《双合印》扮演丫环秀春救董洪有一段夜间行路的戏,为了真实地体现妇女仓惶赶路的步伐神态,除了日间观察,还让自己的妻子赤脚在地上行走,他跟在后边亦步亦趋反复练习,果然得起要领,演出时艺惊四座,叹为绝技。

商文斌不但艺业精湛,艺德好,待人厚道。“东四处”的艺人进京多投“五月鲜”,他对家乡来投之人,不论长幼均以礼相待,量材使用。回家无路费者,他自掏腰包相助。凡与其共过事的人无不赞其“人缘好,艺德好,好侍候”,“文武场出了问题商老板总是极力掩饰,从不厉色,后场反安慰”。商文斌重义轻利,人看得重,钱看得轻同行中无不信赖,一片赞扬之声。

民国十五年(1925)商文斌载誉归来,决心为家乡人民奉献技艺,再次改唱晋剧,于是他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戏箱,从太原、榆次约了名角组班演出,如:洒金红、十三红、十四红等曾在“五月鲜”的班中唱过戏。鼓师“八蛮”亦在班子中掌过鼓。因此,人们都愿意了“五月鲜”班的戏。商先生总是有求必应,遇有穷村,他就少收戏资。“五月鲜”从不亏待艺人,收入不足部分宁愿自己掏腰包。据小阳泉村的老人们说,为了唱戏他把自己的宅子,土地都卖了。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阳泉,艺人备受欺凌,无法正常演出,商先生无奈解散了戏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商文斌返回北京,次年(1940年)即病逝。

其子商广元,京剧鼓师(传说在上海京剧三团工作),孙商继武,著名晋剧琴师。

段玉明(1915—1975)晋剧须生演员。郊区河底村人。关于他的生平作者林下笠翁曾记载:他幼年家贫,五岁时随母杨氏被人贩子拐卖到盂县西烟河东高家,乃父段福生终因失妻丢子气急成病未几身亡。撇下两女,姐稍长,“童养”于邻村河南王家,妹在襁褓中由本村好心的陈家抱养而去。他落身高家,苦历三载,备受虐待,其舅父不忍,据理领回。八岁统制,归来失怙,无奈托靠堂祖父段喜泰门下暂为收留,然喜泰也贫,怜莫能助,玉明有心,决计自食其力。先是乞讨渡日,后揽煽韛营生,住矸窑睡薰窑,不逮二年,身心日渐难支,为免除病馁重役之折苦,出宭境而活命,入五台人“年老五”在盂县鹤山村所成。

后来迁燕龛的“燕龛娃娃班”入班后,坐科须生,拜身怀“三子功”(稍子、幡子、拐子)绝技的张玉印(玉印红)为师。因玉明天赋颇具,敏悟好学,深得张氏喜爱遂从严施教于“基功”并亲传“稍子功”,授《上天台》一戏。由此,唱、念、做身段把子功日见长进,后又得《斩子》、《杀惜》、《九件衣》、《出樊城》、《金沙滩》、《烈火旗》等戏。因为科班实行艺人带艺徒,前科带后科,教学与舞台相结合的训练办法,以娃娃为班底串台演出,故玉明一年登台露演为“底包”,二年成“梁柱”三年学成出科,又三年谢师,技艺大进,头角崭露,一出《上天台》唱得“东四处”小有名气,始得“河底红”艺名。

他16岁谢师完毕,住了荫营史巨才的“烂计班”一年后搭董寿阳的“晋风园”最后辗转至王应锦(艺名‘万盏灯’也叫‘四宝旦’,‘十一生’业师)为过门师傅,与闫翠红、董小楼、筱桂花(王爱爱之祖母)雷光明等同台演出至上世纪30年代末,期间既有名师传授点拨,又不辍“靠台功”的锻炼,戏路子大为拓宽,技艺日臻全面,乡人垂青,名噪一方。因有赵姓殷实人家见爱,遂招门纳婿。妻曰桂花。

30年代末期,他孜孜以求,进取心切,遂奔太原投须生泰斗丁果仙创办的“步云剧社”应工须生,活儿唱‘零碎’后因能戏较多且文武皆可,一来二去便给丁氏拉了‘二套’此时,以丁果仙为首的一代女伶以其特有的优越条件大成气候,晋剧舞台名伶迭出,流派纷呈。作为男性艺伶的段玉明深知凭嗓子唱文戏,买‘乱弹’难以名出人右,欲跻身行列必以外部形体动作戏取胜。从此,刻意将戏路子转移到《金沙滩》、《下河东》、《杀府》、《走边》、《出樊城》等唱做兼重的‘功架戏’上来。然而,由于日夜苦练,拼力太甚,演唱之间,不幸‘塌中’痛苦之余,毅然到海子边呵冰求音,持以数年,嗓音复得,大喜过望,遂再登舞台,立身‘中间’成为响当当的‘硬二套’须生。唱文戏虽不太尽如人意,但也可观众之心。演一路文武兼重的袍带靠架戏却得心应手,令人折服。

40年代初期,时在盛年的他转入冀美莲、乔国瑞(狮子黑)领班的太原“新化剧团”以其宽绰的戏路和豁力的表演,与丁果仙、梁小云、马秋仙、阎爱成、郭素英、刘文才、武慧仙、闫翠红、李爱花、董小楼等一批名伶合作了《玉虎坠》(饰冯彦);《炮烙炷》(饰比干);《反徐州》(饰徐达);《美人计》(饰介子推);《鸡架山》(饰狄仁杰);《舍饭》(饰朱春登);《走山》(饰曹福);《杀驿》(饰吴承恩);《回荆州》、《黄鹤楼》(均饰刘备);《日月图》、《富贵图》、《凤仪亭》等多出剧目。频繁演事中尤与梁小云合作最多且默契。《舍饭》、《走山》两戏在行内外蜚声大起。期间,收了回来成著名须生的刘宝俊为入室弟子。

1953年8月,新化剧团奉命改编为“华北人民晋剧团”,1954年7月再改山西人民晋剧一团,及至以后的山西省戏曲剧院,临近不惑之年的段玉明始终严守舞台,在以丁、牛、郭、冀四大头牌为主的最佳演出阵容中与刘宝俊、梁小云、乔玉仙、任玉珍、刘仙玲、李素英、冀萍、马玉楼、王银柱、刘致和、孙福娥(周瑜生)等知名度很高的艺人同台演出多年,相濡以沫竞得益彰,技艺日臻精熟,运用更加裕如。应工剧目除上述提到者之外,又演出《忠保国》、《七人贤》、《祥麟镜》、《金龙寺》、《闯王进京》、《芦花》、《抚琴》、《桑园会》、《蝴蝶杯》等同时在省晋剧院创作改编、移植的《文嫣》、《和氏璧》、《火焰驹》等戏中充任了本行当有一定分量的角色。

在1957年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集体演出奖剧目《文嫣》中饰张治一角获个人表演一等奖。玉明喜欢并擅演现代戏,1953年在华北人民晋剧团时候就以“志愿军的父亲”一角色与冀萍、胡国安、冀美莲、任玉玲、李爱花合作排演了现代戏《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在省内外引起重大反响,查省晋剧院院志,五、六十年代所排的《漳河湾》、《五十元钱》、《丰收》、《幸福之路》、《旭日东升》等现代戏中无一没有段玉明参加,而且每每与梁小云、冀萍、李爱花合作最多。他们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表演,使得戏情趣盎然,无不在观众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从华北人民晋剧团(1953)始,至实验剧院(1959),六载光阴,段玉明曾两次参加前线慰问演出。一次是1953年10月随贺龙为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六分团,在朝鲜前线对志愿军第十二兵团以《游花园》(饰王允);《牧羊卷》(饰朱春登);《黄鹤楼》(饰刘备)等戏,慰问演出历时三月。第二次是1959年4月随山西人民福建慰问团赴福建慰问演出,段氏的《黄鹤楼》、《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片段)深受解放军战士的赞誉。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实验剧院成立中路梆子青年演出团,选调晋中的王爱爱、王宝钗、刘汉银、姬荣生、温明轸等优秀演员,晋中提出以省级男须生演员作交换,玉明非出本愿,但以党领导下的老艺人姿态,服从分配荣调晋中专团与程玉英、乔玉仙、王万梅等合作共事。六十年代中期时逢现代戏(时称革命样板戏)轰然,玉明在《红灯记》、《太行英雄》中扮演主要角色,一次在《红灯记》(饰李玉和)演出中误道台词,曾受到过火的冲击。后来平反,但时常隐疾在心,郁郁寡欢。竞在1974年身患绝症(胃癌),挨至次年三月溘然而卒于原籍,得年59岁。

他从艺50年,其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以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演员饮誉晋阳,名动汾、府,戏路子宽绰,技艺全面,须、老生兼工,文武昆乱不挡,所能本行当戏不下百出,使“栏内”人十分称道。其表演真挚本色,感情火爆炽烈。虽然嗓音稍欠,但行腔地道,梆板尺寸清楚,每以有力的喷口,醇正的韵味儿取得观众。玉明演戏非常投入,从不在乎角色大小,主配角同样全力以赴,即令垫个“帽儿戏”也要豁力,唱得情趣盎然,一场《走山》三次叫好:上场的碰头有彩,中间的“僵尸”有彩,末了圆场甩髯口有彩。

《上天台.惊魂》一折更为红火,每唱到“寡人吃醉酒,斩坏忠良将,姚期岑彭丕彤将,午门碰死马子章”时他倾其“奶功”一根稍子左甩、右甩、平甩、八字甩、转遭遭甩、拜四角跪甩,把个刘秀心中的悔恨和悲恸一起甩给观众,四座掌声迭起。《金沙滩》龙棚一场更是唱做俱佳,那悲壮激越的大段乱弹和撕人心肺的父子作别,每令台上台下苍然而啼下且不禁叫绝……

他对晋剧艺术的态度是十分严谨而热忱的,他的嗓音沙而不哑,他的唱腔刚劲而富有韵味儿,他的行腔归韵,咬字出音都很讲究可人。他的做派大方而工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非常豁力火爆。当年看过先生的《太行英雄》和《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的那段“狱警传似狼嚎……”一段清唱,他那般的认真那般的发力令人至今难忘。及至后来的十几年里这一段录音一直播放在这个地区的田间地头,那高亢激越的音韵久久不绝于人心。唯一留存下来他与乔国瑞、胡玉兰合作演唱的《二进宫》磁带,他吟唱的“老杨波”那一批“徐千岁进宫你不要急忙”的乱弹委实耐人寻味,直至现在流传在大部分剧团以及网上UC里的唱法大概也还是按先生的路子为典范唱来的。

先生晚年还乡养病,对艺术视若珍宝,而不弃不舍。记得他抱病去邻村教授了《红灯记》一戏,对于业余艺徒总是拍案击节认真地抠敲“尺寸”就连一木头也不懈怠放过……在病中还去他的家乡河底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给演员们化妆,穿服装。所有这些不难看出段玉明这个老艺术家对事业的赤忱。

他的一生,艺德很好,从未染过行帮习气亦无门户之见,处事平易近人,质朴爽快,不拘言笑,善良热忱,对于同行和晚辈的逊他者,非但不小视,而且尽力扶持携掖,这些美德深受同行敬重。患病期间,仍为邻村业余剧团排戏,临终前几日,硬是强抱病体上台给村里的宣传队化妆、指导……,这些举动足见其酷爱事业,苦恋舞台之心,也在乡间父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公逝后,诸多同仁惋惜落泪,晋中专团派员亲往悼唁,乡人管乐送至祖茔。嗣后几年,其高足弟子刘宝俊等曾到坟前祭奠,哀痛嚎啕之声仍不绝冢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