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的高考成绩开始陆续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之于今日的学子,就如同科举之于古人。今天学子们查到成绩的心情古人也曾描述过,若是金榜题名,便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是折戟沉沙,便是“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不论高考结果如何,都已成为过去,重要的是过程、是历练,不是输赢。
高考成绩出来后,莘莘学子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大概就是同学聚会、宴请恩师,来一顿饕餮大餐,再续昔日友谊。其实,古人在金榜题名后,也会举办很多宴会庆祝一下。
唐代有“雁塔题名”的习俗,唐代文状元的金榜题名处是在大慈恩寺大雁塔,这一习俗始于唐神龙年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曰:“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由于一时兴起,将自己的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雅士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是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高考”放榜后,他们先在曲江宴饮,然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这便是“雁塔题名”典故的由来。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时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挥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得意之情,跃然墙上。
在古代,读书人能在雁塔题名是一件极荣耀的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写道:“第一件事是劝你女婿读书上进,早早的雁塔题名”。
明清时期的武举人中举后则在大荐福寺小雁塔题名,西安博物院现存有明清两代武举题名碑16通,记载了当时明清武举人题名的故事。这些题名后的举子、进士会在题名地参加宴会庆贺自己高中。
唐代盛行“鹿鸣宴”,它是地方官员为当地通过乡试的新科举人举行的一种宴请,主要是为得解举子饯行、励志的。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一般在放榜次日。因宴会上演奏《诗经》中的《鹿鸣》助兴而得名。更因“鹿鸣宴”中的“鹿”象征官场仕途上的“禄”,而“鸣”意为天赐。举人在仕途伊始吃顿鹿鸣宴意义非凡,但其实,唐代的鹿鸣宴并没有鹿肉,直到明代初年,菜肴中才出现了鹿肉,鹿鸣宴成了名副其实的宴会,这种习俗也一直盛行到清末。
除此之外,唐人还在曲江开设“闻喜宴和关宴”。“闻喜宴”宴乐于曲江亭子,故又称“曲江宴”,是朝廷官方承办的宴乐,在士子听闻中举喜讯后的庆贺宴会。既然是皇家举办,自然规格甚高。晚唐诗人曹松有诗云:“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诗句极言宴会声势之浩大,宴会上觥筹交错,彻夜歌舞升平。曹松中举时已为七十老翁,金榜题名时难免感慨万千。
“关宴”,亦作" 关燕 ",是新科进士进行关试后所参加的宴会。关试是由礼部将及第者的材料移交吏部进行选试的考核。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下篇》曰:“大燕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曲江大会在关试后,亦谓之‘关宴’”。因关试时间一般在春天,故又称“春关”。关试后的关宴,是举子们能享受及第宴的最后狂欢。
关宴惯常在杏园进行,杏园位于曲江之西,又与慈恩寺南北相望。又因杏花报春最早,花开二月,正是各地举子赴京会试之时,素有“及第花”之称,在杏园设关宴,可谓是应时应景。新科进士们云集曲江杏园参加关宴,还写了不少诗句。如郑谷《曲江红杏》云:“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晚唐诗人杜牧亦有诗句:“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酒足饭饱后,新科进士们都会参加每次关宴的重头戏——探花活动。据《唐代科举与文学》记载:“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两个年纪较轻所谓俊少者,使之骑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的名园,去采摘名花,这两个人就叫做两街探花使,也叫探花郎。如果有别的人先折得名花如牡丹、芍药来的,探花郎就要受罚”。杏园探花活动之繁盛,亦留下了许多诗作,如:“太尉园林两树春,年年奔走探花人”。“遥羡从公无一事,探花先醉曲江干”。
到了宋代,出现了相当于国宴的“琼林宴”,是为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而举行的宴会,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下旨,在殿试之后,要由皇帝亲自宣布新科进士的名次,并且赐宴,以表庆贺,由于宴会都是设在琼林苑(赵匡胤修建的皇家花园)内举行,所以就叫“琼林宴”。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考取状元后,应邀参加了琼林宴,并写下了《御赐琼林宴恭和诗》描写宴会盛况:“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这是一场新老进士的庆祝宴会,宴会活动十分丰富:拜谢、喝酒、吃饭、赏乐、赐御制诗、御书箴、赐书、赐花。
古代考生的庆祝活动极具仪式感,在宴会上能一睹皇帝天颜,能和长辈高谈阔论把酒言欢,能和未来的同僚互诉衷肠加深了解,群贤毕至,春风得意,这些宴会饭局或许就是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必经之路吧。
但饭局最好,终究还是要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