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节度使?这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不算一个问题,毕竟大家都是熟读过历史书的,节度使可不就是唐朝的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嘛,如果没有节度使们,哪里会有后来唐朝的藩镇割据呢!

唐朝哪些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从天宝十节度入手)(1)

藩镇割据

但是有些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吊诡,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这个话题,如果细究总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蛛丝马迹的。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之前,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唐朝统治者(主要是唐玄宗这个糟老头子)先后设置了十处节度使,史书上称之为,“天宝十节度”分别是: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节度使。

唐朝哪些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从天宝十节度入手)(2)

天宝十节度

之所以要一口气设置这么多的节度使,主要都是为了稳定边远要塞地区的稳定,所以这些个节度使手里的兵力相对较多,同时由于距离中央实在是太远了,各种突发情况简直就是此起彼伏,要是动不动就早请示晚汇报,等到批示下来了,黄花菜也就凉了,所以很多时候节度使都拥有极大的便宜从事的权利,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毕竟大家可别忘了,节度使名叫“节”——汉代的苏武牧羊,不也有个“节”嘛,那个“节”是什么?是代天巡狩的象征啊。

唐朝哪些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从天宝十节度入手)(3)

因此很理所应当的,唐代的这些个节度使们,往往还为了所谓的便宜行事而同时兼任许多其他官职,这就带来了节度使们独立性也非常强的特殊属性。既有雄兵在手,又能兼并财政人事大权,并且还拥有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一旦中央稍微展示出一丝疲态,立马就会爆发类似安史之乱一般的灾难。

而要想消灭这些安史乱军,反过来却依然需要寄希望于节度使,所以安史之乱不但没有使得国家及时调整节度使制度,反而使得节度使制度兴盛于安史之乱期间,甚至快速发展,快速发展却又无异于饮鸩止渴,越来越多的节度使出现,而这些节度使都具有独立性强的特殊属性,并且节度使数量的增多还使得中央财政更加糟糕。

唐朝哪些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从天宝十节度入手)(4)

时移岁走,中央朝廷越来越无法负担各地剿匪的苛重军费,而节度使则多如牛毛且嚣张跋扈,本来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应该有机会将这种局面扭转的,只不过由于一些历史上的巧合和必然,最后沦落到大唐帝国再也没有太好的机会和相应的实力将这股尾大不掉的势力存在收归中央。

具体来讲,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第一:唐玄宗和唐肃宗两皇共立的时间段内,由于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基础和唐肃宗根基不稳的状态,所以很让各地不论抱有何种想法的节度使想法多样,而且确实总能从官方角度轻而易举的找到足够多的理由和条件不服从中央调令,而且就算这么做了,节度使不还兵归朝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去。

唐朝哪些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从天宝十节度入手)(5)

第二,唐肃宗对待安史叛军的招降纳叛的态度很有问题,当时唐肃宗为了能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考虑到尽快结束民不聊生的状态以及战火连天的糟糕态势,以招降纳叛的态度收编了大量的安史叛将,而对于这些安史叛军当中的将军们直接就近解决安排任命为节度使,其他的相关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任何精力来进行。

唐朝哪些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从天宝十节度入手)(6)

此外,在安史之乱以唐朝廷的惨胜告终后,朝廷又在第一时间采取将有功在外的几大功臣权力迅速收回,颇有不信任之意,此举在后世看来是弊大于利的——因为除了郭汾阳为首的少数将领照办且无异议外,大多数如李光弼,仆固怀恩等本来忠于唐王朝的中央将领都是寒心的,此后一部分将领的后人或是左右手,一方面是为了求偏安自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动不动就领兵自立,然后上书求封节度使或者留后。总而言之,唐王朝的节度使制度最后终于在安史之乱后的许多年里逐渐演变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轰然倒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