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薛宝钗永远绝对理智的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说起薛宝钗,若从长辈眼里看来,这绝对是个惹人心疼的姑娘。贾母、王夫人眼里的宝钗,懂事孝顺,惹人怜爱。贾母眼里的宝钗,能在她十五岁生日时,反说出长辈喜欢看的热闹戏文、爱吃的甜软食物,更加欣喜。第三十五回里,贾母更是当着薛姨妈、王熙凤、宝玉等人的面,说黛玉和三春这四个女孩,“全不如宝丫头”。

长辈眼里所看上的,多半是宝钗的懂事和省事。宝钗的早熟,让她脱去同龄人的天真和单纯。宝钗处事老成世故,考虑问题全面而又周到,做起事来滴水不漏,永远保持绝对正确、绝对清醒、绝对理智的头脑的言行。这样的小女孩,的确让长辈们格外省心,而这省心的背后呢?除了心疼,或多或少令人感到害怕。

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薛宝钗正是这样的人。

不少《红楼梦》的读者不喜宝钗,觉得宝钗虚伪功利,冷漠无情,是不能深交之人。

宝钗的确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她虽只有十多岁,却有一股“老夫子”的模样和气息,似乎永远“端着”。

红楼梦里三个性格叛逆的人(从那些早熟且懂事的孩子)(1)

她虽客居贾府,身在富贵丛中,却把房间布置得如雪洞一般,连一色玩器全无,床上的被衾床褥也极其朴素,生活方式完全契合当下时兴的极简主义。与别的姑娘小姐不同,宝钗虽是皇商出身,身上也无大家小姐常有的富丽闲妆,虽是年轻女孩,却又不喜欢花儿粉儿的。明明正值青春,偏偏还活成李纨那般槁木死灰的样子。她也做针黹,但只是按部就班把它当成活计完成。与姐妹们相处,或是教宝玉作诗用典,或是指导黛玉保养身体,或是与湘云议论拟菊花题,再不就是指点岫烟应对贾府奴仆,和探春对讲管家理事的学问,为惜春画园子出主意。宝钗不仅是宝玉的“一字师”,更能当姐妹们的老师。

黛玉喜欢诗词,探春喜欢外头新奇有趣的小玩意儿,湘云更是个顽憨有趣,且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的女孩,迎春闲时会拿着针穿茉莉花,就连香菱那么个被买来的丫头,也爱慕风雅。唯独宝钗,唯一有小女孩的天真烂漫的表现时,就是扑蝶那次。

宝钗什么都会,也什么都懂,但她无论对诗词书画,还是对钗环簪饰,抑或是出门游乐,都只是淡淡的。她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或是客居贾府的薛大姑娘,或是长辈们口中懂事的宝丫头,或是姐妹们口中端庄持重的宝姐姐。府中上下,对她交口称赞。总之,宝钗似乎永远完美,永远正确,无懈可击。

她教黛玉不看闲书的道理,赠她燕窝;她教探春如何管家驭下;帮湘云办螃蟹宴;替岫烟赎棉衣;给金钏儿衣服。她的目光和焦点,永远对外,“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第四十五回)”。

另一面,她也暴露出可怕之处:滴翠亭偷听丫头密谈,竟能仅凭声音就认出谈话之人是宝玉屋里的红玉,且判定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这评价与红玉其人个性相差不大,而红玉分明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丫头而已;偷听谈话后,一口咬定是黛玉在这里蹲着弄水,一边若无其事佯装往亭子里找黛玉,将两个丫头糊弄过去后,心里觉得好笑,转身又同探春一起没事人一般优哉游哉地看鹤舞;一会儿因母亲和姨母说起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远着宝玉,一会儿又把元春赏赐的红麝串戴在手上了;到后来,众人才从平儿口中得知,茗烟的娘和莺儿的娘极好,莺儿还认了茗烟的妈做干娘,两家彼此请吃饭吃酒,和厚得很。这是在提前设局?

看到这里,让人不得不怀疑宝钗对金玉良缘的不在乎,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

红楼梦里三个性格叛逆的人(从那些早熟且懂事的孩子)(2)

薛宝钗做人做事一贯如此,她不轻易侵犯他人利益,也紧紧维护自身利益,而一旦自身利益受损,不仅直接反击,更是一招致胜。无论是回击靛儿找扇子,还是以“负荆请罪”暗讽宝黛,都能做到有力反攻,滴水不漏。让当事人摸不着破绽,挑不出理来,说不出哪里不对劲,但又明显会感觉受伤。

宝钗……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宝黛吵架又和好后,宝玉没事找事跟宝钗套近乎,言谈中得意忘形冒犯了宝钗,宝钗正不心里舒服,又被如此冒犯,又见他与黛玉和好,更是难受,这才有了上面这番谈话。

王熙凤如此没文化,“但只看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凤姐懂了,别人未必能懂。有文化的人,怼起人来处处都是梗。宝钗的学识和个性向大家证明了一个道理:惹谁都行,就是别轻易惹她薛大姑娘。

即便处在愤怒中,薛宝钗依然保持绝对的清醒和理智。即便是回击别人,她也适可而止,不会乘胜追击。这是她个性中某种本有的善良以及家教带给她的体统所决定的

“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惭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宝钗收住这番冷嘲热讽,是因看见宝玉惭愧,因此不好再说,以免让他更难堪,这可见宝钗的理智。她处理问题,不会让情绪占上风,她能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应对方式。分寸感的拿捏,她把握得很好。但这样的宝钗,实则也厉害。

红楼梦里三个性格叛逆的人(从那些早熟且懂事的孩子)(3)

生前穿过自己衣服的金钏儿死了,宝钗却不仅毫不伤感,冷静地劝慰王夫人,说金钏儿是个“糊涂人”,还能淡定地提出将自己的衣服送她;湘莲与哥哥薛蟠结拜,因亲事未议妥,尤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不知所踪,薛蟠满面泪痕哭着回来,当薛姨妈与宝钗论及此事时,宝钗只说这是前生命定,“只好由他罢了”,接着和薛姨妈商议酬谢家下奴仆伙计摆酒请吃饭的事。

宝钗像个陀螺,不停地转,不停地面对事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是从小没了父亲,哥哥又不争气,她为了协助母亲处理家务,练就了不断处理事情的习惯,还是她对黛玉感叹的那句话: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宝钗习惯了操心,习惯了照料他人。

红楼梦里三个性格叛逆的人(从那些早熟且懂事的孩子)(4)

而宝钗的复杂,也在于此:不能说她虚伪,但她绝对有虚伪的一面;不能说她心地善良,因为她对自己的领地死守不让,一旦利益被人侵犯,绝对会有力反击;也不能说她冷漠无情,她偶有女孩儿气纯真友善、娇俏可人的一面。而这,就是真实的宝钗,虚伪而不做作,真实而又冷漠,只可远观,不可近赏。

作者:向上。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红楼夜思。从书里,更广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