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 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4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包括了《窦娥冤》、《雷雨 (节选)》、《哈姆雷特》三部戏剧戏剧是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享受阅读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我们会发现,那种用曲词和说白相结合表演故事的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着重欣赏曲词之美,领略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样式中国话剧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话剧的很大影响欣赏话剧剧本应当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可以试着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 【课文简介】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故事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束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发展达到了顶点 一、基础字词 1、生字 窦(dòu)娥:剧中主人公名桃杌(wù):贪官名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 鼓三通(tòng):量词,用于动作罪愆(qiān):罪过错勘(kān):判断 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泼,倒苌(cháng)弘化碧暑气暄(xuān):指炎热 湛(zhàn)湛青天:清明顺水推船:也说“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兀的:这 2、词语辨析 (1)怨气•冤气 原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不同的是,“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2)分辨•分辩 原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 2、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3、名言警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雷雨 (节选) 【课文简介】 “雷雨”这一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四风、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 “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一、基础字词 1、字词整理 阿谀(ē yú ) 忏悔( chàn huǐ ) 戕害( qiāng ) 破绽(zhàn) 宽恕( shù ) 昭告( zhāo ) 蟊贼( máo ) 刹那( chà ) 2、识记字词 涔涔:①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②形容天色阴沉 ③形容肿胀或烦闷昧心:昧良心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昏,糊涂,不明白谛听: 仔细地听谛,仔细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 违背良心昧 mèi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 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怨愤:怨恨愤怒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3、词语辨析 (1)工夫•功夫 原句: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雷雨》) “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等,如“抄完这篇文章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工夫” “功夫”指本领、造诣等,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意气•义气 原句: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雷雨》)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如“这人很讲义气”;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先后创作了十多部剧本,如《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曹禺的剧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在深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融入了作者的诗意激情;力求在多种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及急剧的心理变化 2、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哈姆莱特 【课文简介】 《哈姆莱特》节选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重要的艺术典型之一 一、基础字词 1、字音 吮舐(shǔnshì)砧石(zhēn)蜥蜴(xīyì)颈部(jǐng)哀恸(tòng)憎恶(zēngwù) 害臊(sào)共枕同衾(zhěnqín)傀儡(kuǐlěi)觊觎(jìyú)酣睡(hān) 2、近义词 往往•常常 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规律或推论性质如:“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远虑所做不成功的事”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如:“他学习努力,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摸索•探索 摸索:①试探进行;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如:“在黑暗之中摸索着找寻那封公文”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如:“探索人生的奥秘” 沟通•勾通 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如:“因为和平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她的荣冠,沟通彼此的感情”“勾通”是贬义词,指暗中勾结 权利•权力 权利:享受的利益如:“篡夺了我嗣位的权利”权力:一种职务行为如:行使权力 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如:“可是这个女人也许会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疑虑而惶惑”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如:“他的感受是不可名状的” 3、词义 孟浪:鲁莽、草率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嗣位:继承王位淆乱:使混乱吮吸:把嘴唇聚拢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东西宿怨:同“夙怨”旧有的怨恨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战栗:战抖,也作颤栗身无长物:人除自身之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受之泰然:接受(东西)心情安定唯我是问:这是一个宾语前置词,即“问我” 4、相关成语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也说繁文缛礼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诗 5、名篇名句 (1)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 (2)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1590年左右,他开始编写剧本,很快获得了成功1623年,莎士比亚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遗作,出版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当代有名的戏剧家本•琼斯题词,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强调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也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翻《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创作《哈姆莱特》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四知识归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四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精要一)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四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4 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4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包括了《窦娥冤》、《雷雨 (节选)》、《哈姆雷特》三部戏剧。戏剧是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享受。阅读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我们会发现,那种用曲词和说白相结合表演故事的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着重欣赏曲词之美,领略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样式。中国话剧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话剧的很大影响。欣赏话剧剧本应当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可以试着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 【课文简介】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故事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束。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发展达到了顶点。 一、基础字词 1、生字 窦(dòu)娥:剧中主人公名。桃杌(wù):贪官名。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 鼓三通(tòng):量词,用于动作。罪愆(qiān):罪过。错勘(kān):判断。 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泼,倒。苌(cháng)弘化碧。暑气暄(xuān):指炎热。 湛(zhàn)湛青天:清明。顺水推船:也说“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兀的:这。 2、词语辨析 (1)怨气•冤气 原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不同的是,“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2)分辨•分辩 原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 2、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3、名言警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雷雨 (节选) 【课文简介】 “雷雨”这一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四风、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 “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一、基础字词 1、字词整理 阿谀(ē yú ) 忏悔( chàn huǐ ) 戕害( qiāng ) 破绽(zhàn) 宽恕( shù ) 昭告( zhāo ) 蟊贼( máo ) 刹那( chà ) 2、识记字词 涔涔:①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②形容天色阴沉。 ③形容肿胀或烦闷。昧心:昧良心。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昏,糊涂,不明白。谛听: 仔细地听。谛,仔细。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 违背良心。昧 mèi。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 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怨愤:怨恨愤怒。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3、词语辨析 (1)工夫•功夫 原句: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雷雨》) “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等,如“抄完这篇文章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工夫”。 “功夫”指本领、造诣等,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意气•义气 原句: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雷雨》)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如“这人很讲义气”;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先后创作了十多部剧本,如《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曹禺的剧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在深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融入了作者的诗意激情;力求在多种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及急剧的心理变化。 2、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哈姆莱特 【课文简介】 《哈姆莱特》节选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重要的艺术典型之一。 一、基础字词 1、字音 吮舐(shǔnshì)砧石(zhēn)蜥蜴(xīyì)颈部(jǐng)哀恸(tòng)憎恶(zēngwù) 害臊(sào)共枕同衾(zhěnqín)傀儡(kuǐlěi)觊觎(jìyú)酣睡(hān) 2、近义词 往往•常常 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规律或推论性质。如:“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远虑所做不成功的事。”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如:“他学习努力,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摸索•探索 摸索:①试探进行;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如:“在黑暗之中摸索着找寻那封公文。”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如:“探索人生的奥秘。” 沟通•勾通 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如:“因为和平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她的荣冠,沟通彼此的感情。”“勾通”是贬义词,指暗中勾结。 权利•权力 权利:享受的利益。如:“篡夺了我嗣位的权利。”权力:一种职务行为。如:行使权力。 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如:“可是这个女人也许会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疑虑而惶惑。”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如:“他的感受是不可名状的。” 3、词义 孟浪:鲁莽、草率。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嗣位:继承王位。淆乱:使混乱。吮吸:把嘴唇聚拢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东西。宿怨:同“夙怨”。旧有的怨恨。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战栗:战抖,也作颤栗。身无长物:人除自身之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受之泰然:接受(东西)心情安定。唯我是问:这是一个宾语前置词,即“问我”。 4、相关成语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也说繁文缛礼。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诗。 5、名篇名句 (1)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 (2)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1590年左右,他开始编写剧本,很快获得了成功。1623年,莎士比亚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遗作,出版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当代有名的戏剧家本•琼斯题词,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强调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也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翻《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创作《哈姆莱特》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宋词,宋词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单元选的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元曲主要包含了:《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这些内容。 柳永词两首 【课文解析】 《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创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2、关于词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苏轼词两首 【课文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下阕先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故垒(lěi)还酹(lèi)樯橹(qiánɡ)纶巾(guān)公瑾(jǐn)料峭(qiào)一蓑(suō)萧瑟(sè) 2、识记词义 (1)重点词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 何妨•不妨 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如:“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用在陈述句中。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一时•时时 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如:“一时多少豪杰”。时时:常常。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3、名篇名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放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辛弃疾词两首 【课文解析】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关于《水龙吟》 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3、关于《永遇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李清照词两首 一、课文解析 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 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 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可以想像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确又像打在作者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地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李清照(180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晚年。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2、《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3、《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