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永
一声轻叹 褪下霓裳
小窗畔 月色映花黄 点点银芒
一着戎装 再无心伤
为家严 便只身去向 大漠军帐
一别故乡 回首三望
马不停 戎机太匆忙 怎容惆怅
一鞭长扬 边隅空巷
朔漠旁 金鼓奏沧桑 尘沙飞荡
梦或有迷茫
却未流涟过往
阵前且将惆怅释放
佳人策马还乡
不悔醉卧疆场
人世本应任我疏狂
立身阵前 策马扬鞭
却道豪情万丈 更胜却儿郎
朔漠烽烟 锦旗飞扬 佑我国昌
一首现代歌曲《木兰辞》,是为了纪念民族女英雄花木兰,以北朝民歌《木兰诗》为基底,经雕琢演绎,今人广为传唱。
《西洲曲》节选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传颂至今。
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南北朝民歌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正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北朝的乐府民歌,数量上远不如南朝的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像汉乐府一般显得丰富多彩,而不似吴声、西曲那样单调,它真实地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从很多方面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刚强爽直,充满了北方的景色和风趣。
南朝民歌以吴歌、西曲为主,多为情歌。西曲主要产生于江陵(武汉)一带;吴歌主要产生于以建业(南京)一带。由于产地多为繁华的城市,民歌多以歌伎演唱流传下来,自然偏向于情歌小调。
在北朝民歌中,描写游牧生活的,以《敕勒歌》为代表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仅27个字,但自然高妙,浑朴苍茫,艺术地再现了草原风光,全诗纯系自然景物之描写,但这些自然景物又是歌者即目所见,使主人公的形象隐在茫茫草原之中,使人感受到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热爱之情。它粗犷之中,杂有豪迈之气,“无我之境”中有“我的形象”,诗中“我”的形象融化在自然景色之中。《敕勒歌》虽篇幅短小,但自问世后一直成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篇,具有无比的魅力。
在南朝民歌中,大多是女子所唱的情歌,大多质朴坦率,简单易懂,《子夜四时歌》便是其中优秀代表。《子夜四时歌》,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全篇婉约清丽者有之,质朴清新者有之,细腻缠绵者有之,大胆率真者有之,且因民歌本身的歌谣性质,音节摇曳,朗朗上口。现存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又称《吴声四时歌》或《子夜吴歌》,简称《四时歌》。
《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夏歌》: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秋歌》: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冬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春夏秋冬,寒暑易节,万象天工,天籁齐鸣。正如开篇歌曲《新木兰辞》,在华夏千年文明的星河中,民歌就是那星河中点点繁星,时时刻刻引起人们的深思与遐想,同时也不断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从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诗歌曲目。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宾先生创作的一首民歌,该曲目融合了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倾情创作。表达了青海秀美山川,青海各族民众的心声,是藏汉同胞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王洛宾先生为青海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轻快活泼的词曲升华了爱情和生命的意义,美妙无比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宛如天籁之音,久久弥漫在世界人民心中 … …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本文原创,图自网络,涉侵即删;
旨在分享,欢迎转发。
,